杨叔恭残碑(书法)

杨叔恭残碑(书法):

【简介】:

全称《汉沇州刺史杨叔恭残碑》。东汉建宁四年(171)七月立。淸嘉庆二十一年(1816)在山东鉅野昌邑集出土。归马邦玉,后归端方、周进等人。碑残甚。隷书。存阳十二行,行一至九字不等。共七十一字;碑阴漫漶,仅可辨出十字。碑侧四行,共二十余字。今藏北京故宫博物院。据淸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记:“碑存高一尺五寸一分,广一尺七寸五分”,“字径一寸三四分。侧广八寸”。有翻刻本。周进《居贞草堂汉晋石影》辑入。《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编(1)收入。

【集评】:

淸方朔《枕经堂金石书画题跋》:“书法古雅秀挺,有合《韩勅》、《史晨》二家意思”。“碑侧题名则跌宕疏秀,不拘故常,亦不异《韩勅》碑阴、《史晨》碑末。可宝也。”康有爲《广艺舟双楫》:“端整古秀,其碑侧纵肆,姿意尤远,皆顽伯所自出也。”

【赏析】:

淸方朔曰:杨叔恭残碑“书法古雅秀挺,有合《韩勅》、《史晨》二家意思”。《韩勅》且勿论,《史晨》则精细、森然,而此碑用笔并不太讲究,方者、尖者、扁者皆存,有的字起笔处甚至斜加一小撇,很似楷书中常忌的“钉头”。如“聿”字末横,“类”字“页”部首笔,“德”字首横笔,“焕”字大横笔等。汉代隷书用笔大都比较讲究,“藏”与“露”的结合,而往往又是“藏”多于“露”,此碑正相反,—露锋之处多于藏锋之处。因此,有些字虽也能给人苍劲古秀的感觉,但有的笔画则使人感到纤细、单薄,特别是一些大长笔,例如“士”字首笔,“也”字末笔,“宣”字末笔,“聿”字中间长笔,更暴露了它们笔单力薄的弱点。

杨叔恭残碑的结体倒是比较自然的。多数字是根据形体搭配笔画,左右结构的字扁一些,上下结构的字长一些,一般不太注重精心的安排。另外,有的字偏旁写得也较小,如“德”之“彳”旁,“城”之“土”旁,“焕”之“火”旁,突出了右半部分。

隷书的布白比较难,不仅点画与点画、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要气通,要保持它的完整性,还得要靠笔势、字势形成节奏韵律,在静止中表现出运动来,体现它的生动性。杨叔恭碑虽残,在布白上却有自己的成功之处。

为您推荐

李孟初神祠碑(书法)

李孟初神祠碑(书法):【简介】: 全称《汉宛令益州刺史李孟初神祠碑》。东汉永兴二年(154)六月立。淸道光年间(1821—1850)白河水涨冲出。咸丰十年(1860)金梁移置南阳府署。现在河南南阳西南卧龙岗汉碑亭内。有穿。据淸王..

夏承碑(书法)

夏承碑(书法):【简介】: 全称《汉北海淳于长夏承碑》,也称《夏仲兖碑》。东汉建宁三年(170)六月立。宋元祐时(1086—1094)在四川资州出土。明嘉靖时(1522—1566)遭地震裂毁。今存河北永年县者,爲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知..

乙瑛碑(书法)

乙瑛碑(书法):【简介】: 全称《汉鲁相乙瑛置百石卒史碑》。也称《汉鲁相请置百石卒史碑》、《孔龢碑》。东汉永兴元年(153)立。在山东曲阜孔庙。据淸王昶《金石萃编》记“碑高七尺八寸五分,广三尺七寸。”隷书。十八行,行..

张景碑(书法)

阳嘉残碑(书法)

阳嘉残碑(书法):【简介】: 也称《少仕州郡等字残碑》、《黎阳令残碑》。东汉阳嘉二年(133)刻。淸汪鋆推爲永和元年(136)。淸光緖元年(1875)在山东曲阜出土。后归海丰吴式芬。光緖十八年(1892)遭大火焚毁。据淸陆增祥《..

西狭颂(书法)

西狭颂(书法):【简介】: 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也称《李翕碑》、《惠安西表》。汉建宁四年(171)六月十三日刻。摩崖书。在甘肃成县摩崖。隷书。二十行,行二十字。最前有篆书“惠安西表”四字。后刻丞..

甘谷汉简(书法)

甘谷汉简(书法):【简介】: 书于东汉桓帝延熹元至二年(158—159)。隷书。23×2.6cm。松木製。共二十三简。简面墨书两行,每简容字六十至七十。由于简朽墨脱,仅残存九百六十四字。一九七一年出土于甘肃省甘谷县刘家岔汉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