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书佐秦君神道阙(书法)

幽州书佐秦君神道阙(书法):

【简介】:

汉石阙。东汉永元十七年(105)刻。一九六四年在北京西郊石景山发现。现存北京白塔寺石刻博物馆。隷书阳文三行十字“汉幽州书佐秦君之神道”。左右两阙同文。阙下石柱上各有刻字多处。字多者一处可达几十字。均漫漶,不好辨识。爲国内现存最完整的汉代神道阙。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东汉碑刻的隷书》辑入。《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编(1)收入。

【赏析】:

一般说来,技巧的薄弱不仅使作者难于表达出自己的创作意图,而且也难于提高作品的审美价値。

然而,《幽州书佐秦君石阙》可以说是个例外的现象。

欣赏者不难发现,此石不仅书写水平较差,而且刻工水平也不高。但奇怪的是这些歪歪扭扭的结字、滞重呆板的线条有机地组合在一起时,却并未引起人们的嫌弃、降低它的审美价値,相反倒给人有一种混沌未开、大朴不彫的古趣。这完全是作者在事先未能预料到的。如果在製作时,仍然是同样的结字、线条不改变,在章法上却整齐有序地排列的话,那末,原作版面上的虚灵的有机空间便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是死板的机械空间。虽说因线条、结字还会稍存一些古意,但也只是丑笨而已。而现在,正因爲是这样生拙的结字,滞重的线条,零落的章法组合在一起,却化腐朽爲神奇,将作品中技巧上的缺陷掩饰过去了,正所谓“丑到极处也就美到极处。”

《幽州》刻石之所以在今天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値,可以说一方面是今天的人们处在爲欣赏而欣赏的审美层次上,另一方面,似乎也透露出处于讲求精工的时代的人们在心理深层对于荒古朴野的怀恋情结。

为您推荐

李孟初神祠碑(书法)

李孟初神祠碑(书法):【简介】: 全称《汉宛令益州刺史李孟初神祠碑》。东汉永兴二年(154)六月立。淸道光年间(1821—1850)白河水涨冲出。咸丰十年(1860)金梁移置南阳府署。现在河南南阳西南卧龙岗汉碑亭内。有穿。据淸王..

夏承碑(书法)

夏承碑(书法):【简介】: 全称《汉北海淳于长夏承碑》,也称《夏仲兖碑》。东汉建宁三年(170)六月立。宋元祐时(1086—1094)在四川资州出土。明嘉靖时(1522—1566)遭地震裂毁。今存河北永年县者,爲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知..

乙瑛碑(书法)

乙瑛碑(书法):【简介】: 全称《汉鲁相乙瑛置百石卒史碑》。也称《汉鲁相请置百石卒史碑》、《孔龢碑》。东汉永兴元年(153)立。在山东曲阜孔庙。据淸王昶《金石萃编》记“碑高七尺八寸五分,广三尺七寸。”隷书。十八行,行..

阳嘉残碑(书法)

西狭颂(书法)

西狭颂(书法):【简介】: 全称《汉武都太守汉阳河阳李翕西狭颂》。也称《李翕碑》、《惠安西表》。汉建宁四年(171)六月十三日刻。摩崖书。在甘肃成县摩崖。隷书。二十行,行二十字。最前有篆书“惠安西表”四字。后刻丞..

甘谷汉简(书法)

甘谷汉简(书法):【简介】: 书于东汉桓帝延熹元至二年(158—159)。隷书。23×2.6cm。松木製。共二十三简。简面墨书两行,每简容字六十至七十。由于简朽墨脱,仅残存九百六十四字。一九七一年出土于甘肃省甘谷县刘家岔汉墓..

少室石阙铭(书法)

少室石阙铭(书法):【简介】: 也称《嵩山少室石阙铭》、《中岳少室石阙铭》。无刻石年月。据淸王澍考爲东汉延光二年(123)三月刻。在河南登封邢家铺。与《太室石阙铭》、《开母庙石阙铭》合称爲《嵩山三阙》。分东西两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