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君平阙侧铭(书法)

王君平阙侧铭(书法):

【简介】:

此铭镌在《王君平阙》右侧上部。隷书。东汉永寿元年(155)七月刻。字面144×24cm,一方紧靠石边,余三方刻线爲框界。五行,前四行每行三十字,第五行可见者二字。铭文漫漶而不可识者数字,又铲车在装载时铲损数字,今尙存者,计一百零八字。其字之多,在汉阙刻石中,较罕见。收入文物出版社《中国汉阙》一书中。

【赏析】:

此铭书法,高华古雅,奇宕朴茂,似正似欹,仿彿东晋《好大王碑》。其用笔多圆,但又时而兼方,笔意则遒劲凝炼,深沉爽洒。所书长画,不独两端力充,其中截也筋劲骨雄。字的结体多取方势,似是信手拈来,朴茂奇崛,妙造自然,方整而寓活脱。统观全篇,势跃气振,跌宕洞达,给人以强烈的生命感和动人心魄的艺术魅力。铭中别体字较多。

此铭书体已不是纯正的隷书体,那种最具隷体表徵的波磔已经基本消失。对横画的表现,起笔处,方圆峻嶒,不复作所谓“蚕头”,至收尾处,也多不作所谓上翘势(雁尾),而是用楷法的向下回抱。其爲撇画,短撇不作隷书的上小下大状,长撇不作弯腰大尾状。其爲捺画,蓄势平拖出,凝重稳健,爲后来《石门铭》、《郑文公碑》二刻之先声。字的转角处,也不尽用翻笔,已採用了绞转和顿转。甚至还出现了鈎趯笔迹。《王君平阙侧铭》的出现,毫无疑问地将爲中国书体演变史的研究,提供新的线索和课题。它同时证明了任何一种书体的产生,总是先孕育在民间,我们如果仅仅徘徊在汉季那些气象峨峨,肃穆庄严的庙堂巨制及那些代代相因的汉隷“名碑”中,是很难领略到如此令人喜悦、淸新的讯息的。

为您推荐

李孟初神祠碑(书法)

李孟初神祠碑(书法):【简介】: 全称《汉宛令益州刺史李孟初神祠碑》。东汉永兴二年(154)六月立。淸道光年间(1821—1850)白河水涨冲出。咸丰十年(1860)金梁移置南阳府署。现在河南南阳西南卧龙岗汉碑亭内。有穿。据淸王..

夏承碑(书法)

夏承碑(书法):【简介】: 全称《汉北海淳于长夏承碑》,也称《夏仲兖碑》。东汉建宁三年(170)六月立。宋元祐时(1086—1094)在四川资州出土。明嘉靖时(1522—1566)遭地震裂毁。今存河北永年县者,爲明嘉靖二十四年(1545)知..

郙阁颂(书法)

郙阁颂(书法):【简介】: 全称《汉李翕析里桥郙阁颂》。也称《汉李翕郙阁颂》。东汉建宁五年(172)二月刻。摩崖书。在陕西略阳白崖。据淸王昶《金石萃编》记:“摩崖高七尺,广五尺五寸。”隷书。十九行,前九行,行二十七字,后..

乙瑛碑(书法)

仓颉庙碑(书法)

仓颉庙碑(书法):【简介】: 东汉延熹五年(162)正月立。碑在陕西白水县史官村仓颉庙。据淸王昶《金石萃编》记:“碑高六尺一寸,广六尺。”隷书,碑阳二十四行,行字最多者二十七字;阴存二列,上列八行,下列十四行,左侧三列,列六、五..

居延建武纪年简(书法)

居延建武纪年简(书法):【简介】: 书于东汉武三年(27)。简22.7×1.2cm。草隷。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刊于《中国美术全集》。 【赏析】: 东汉以后,西北边塞烽隧逐渐废置,居延所出汉简最晚到东汉早期,其缘故即在于此。 汉..

裴岑纪功碑(书法)

裴岑纪功碑(书法):【简介】: 全称《汉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隷书。六行,行十字,东汉永和二年(137)八月立。碑在新疆巴里坤。淸雍正七年(1729)岳铭琪获石,移入将军府,十三年(1735)又移置城西北关帝庙前。乾隆二十三年(17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