肚痛帖(书法)

肚痛帖(书法):

【简介】:

单刻帖。传张旭书。一说僧彦修书。草书。六行,共三十字。宋嘉祐三年(1058)刻本现藏陕西西安碑林,与彦修草书在同一石。石124×56cm。两面分三截刻。阴下段刻《肚痛帖》,六行,二十九字。《泼墨斋法帖》以搨本复刻。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西安碑林书法艺术》着录。

【集评】:

明王世贞跋:“张长史《肚痛帖》及千文数行,出鬼入神,惝怳不可测。”淸张廷济《淸仪阁题跋》:“顚素俱善草书,顚以《肚痛帖》爲最,素以《圣母帖》爲最。”

【赏析】:

张旭是我国书法史上开狂草艺术先河的大师,其大胆狂放的艺术风格,不啻是震惊盛唐书坛的春雷,博得时人的一片喝采。杜甫韩愈以诗文交口赞誉,文宗时,诏以李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爲三绝。

可惜的是,这样一位大家的眞迹已很难见到。其《肚痛帖》和《千字文》刻本是研究张旭草书的重要资料。

张旭的草书,倾注了艺术家不可遏止的激情,气势连贯,自由畅达,一切都是随机性的,难以预料。《肚痛帖》第一行“忽肚痛不可堪”六字,前三字浓墨粗笔、稳定厚实:后三字轻笔连绵、顺势而下,前如高山稳实,后如流水潺潺,在这种强烈的转换对比中,表现出艺术家开阔的胸襟和无拘无束、自由随意的气质和丰富的想像力。欣赏张旭的草书使人很自然地联想到李白“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靑天揽明月”的奇思,“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的变化:“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狂放。异质同构的张、李艺术来自共同的思想基础:飘渺无定,富于想像的道家思想;共同的时代氛围:初唐的普遍的浪漫情緖,新兴庶族地主对建功立业的狂热和嚮往;共同的心理特徵:性格的狂放不羁,醒时迷,醉时明,一个是“张旭三杯草圣传,天子呼来不上船”,一个是“脱帽露顶王公前,自称臣是酒中仙”。

所谓狂草,以“狂”爲其特徵,但《肚痛帖》与张旭的《千字文》、《古诗四首》相比,却显得规矩和稳重。然而,正是这《肚痛帖》,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张旭对二王,特别是对王羲之传世作品的继承,前二行“忽肚痛不可堪,不知是冷热所致”无论从行与草、浓与淡的转换变幻到断连停止,都很有王羲之书牍的意味,说明这位曾以头濡墨的书法狂人对传统规範的严格继承,正是如此,才使其艺术才能的发挥获得坚实的基础。

为您推荐

鹡鸰颂(书法)

鹡鸰颂(书法):【简介】: 唐·李隆基书。墨迹本。纸本。行书。四十五行,凡三百三十七字。24.5×184.9cm。钤有“宣和”、“内府图书之印”、“部曲将印”、“乾坤淸玩”、“晋府图书”、“吴希元印”、“吴新字珍藏印”、..

史惟则(书法)

史惟则(书法):【小传】: 生卒年不详。唐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名浩,字惟则。玄宗时曾爲集贤院待制兼校理,殿中侍御史,人称史侍御。以八分着名,亦工碑额。传世书迹有《大智禅师碑》等。【集评】: 唐窦衆、窦蒙《述书赋并注》:“..

请往福州过所(书法)

请往福州过所(书法):【简介】: 唐.益谦书于开元二十一年(732)。纸本,行书。凡十二行,每行字数不一。纵28.6cm。新疆吐鲁番一九七三年出土。新疆博物馆藏。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四)。【赏析】: 行笔匆匆,点画草草,似乎..

古诗四帖(书法)

石台孝经(书法)

石台孝经(书法):【简介】: 唐代刻石。唐玄宗李隆基撰序、注并书。李享篆额。唐天宝四年(745)刻立。现在西安碑林。四块高大的碑石拢成方形,立于多层石台之上,故称石台孝经。碑文记载孔子的学生曾参记述与孔子的问答辞。四..

李思忠墓誌(书法)

李思忠墓誌(书法):【简介】: 全称《大唐故信安县主元府君墓誌铭并序》。唐开元五年(717)八月刻。69.5×70cm。宣德郞行右衞录事参军欧阳値撰并书。正书。三十三行,行三十三字。曾归张钫千唐誌斋。文物出版社辑入《千唐誌..

郞官厅壁记(书法)

郞官厅壁记(书法):【简介】: 唐开元二十九年(741)十月刻。陈九言撰,张旭书。旧在陕西西安碑林,久佚。传世仅明都穆《金薤琳瑯》所载明王世贞所藏宋搨孤本。宋石即有翻刻。上海文明书局、日本二玄社有影印本。【集评】: 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