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若谊碑(书法)

贺若谊碑(书法):

【简介】:

全称《灵州总管海陵郡公贺若谊碑》。隋开皇十六年(596)八月立。正书。二十八行,行六十七字。据《金石萃编》载:连额高十一尺一寸,宽三尺八寸五。额篆书阳文“大隋使持节柱国灵州总管海陵郡贺若使君之碑”二十字。在陕西兴平。旧搨多爲省纸,只搨上截二十至二十七字者,余皆不搨。

【集评】:

淸杨守敬《平碑记》:“书法方挺秀劲,初唐人多用此体。”淸欧阳辅《集古求眞》:“严整遒劲,亦隋人中能品。”康有爲《广艺舟双楫》:“《贺若谊》峻整略同,雍容不及,然亦致佳者也。”又:“《定国寺》、《圆照造像》,不失丰肥,犹西魏派,稍轶三尺耳。至隋《贺若谊碑》,则其嫡派,《龙华寺》乃弱支也。”又:“有洞达之风。”列爲“能品下”。

【赏析】:

《贺若谊碑》是隋代较爲着名的大碑,但是康有爲在品碑时却把它列爲最末一等—能品下(《广艺舟双楫·碑品第十七》)。这是爲什么呢?让我们来看看原作吧。

碑文係二千多字的长篇巨制,每个字都写得一笔不苟,恭正而端庄。稍细的笔画有如铁铸,即使是鈎挑的锋端,也笔到意足,贯注着作者的通身之力。笔力的坚实固然与刀刻的效果有关,但是书法功夫的深浅,是刀法掩盖不住的。

那么康有爲何以对《贺若谊碑》不甚感兴趣呢?这和他的审美观念的偏激有关。康氏作爲淸末碑学的大力鼓吹者,是尊碑(魏碑)而卑唐。因爲唐碑规範整齐而多法度,北朝碑版则变化多端而有异趣。《贺若谊碑》的书法虽然精妙,但书风已开唐初典範,无复北魏天然稚拙的意味,必然要受到康有爲的冷落。

除了审美观念的不同,还有一个美感深浅的问题,一般地说,形式端正整齐、甜俗顺眼的艺术品的美大多浮现在表层,容易爲人们所接受;而有些艺术大师的作品的外形却往往丑拙刺眼,迷人的美隐藏在形式的深处,是一种深层的美,需要我们去逐步理解和细心体察。后者比前者往往具有更大的吸引力,可供人们反复观赏、经常琢磨、不断发掘。艺术贵含蓄,《贺若谊碑》的艺术美属于前者而非后者那种类型。一览无余的、一本正经的书法艺术往往缺少迷人的魅力。状如算子的“馆阁体”所以不受人欢迎,也是这个原因。

为您推荐

住圣窟造像记(书法)

住圣窟造像记(书法):【简介】: 隋开皇九年(589)刻。正书。三十二行,行十字。吴式芬云:“凡‘世’字皆缺笔,当是唐人续刻。”在河南安阳宝山。 【赏析】: 《住圣窟造像记》体势开阔,笔力强劲,点画线条舒展而瘦硬,虽然绝少留意..

善法寺舍利塔记(书法)

善法寺舍利塔记(书法):【简介】: 隋仁寿元年(601)刻。正书。计八十九字。尽见一剪裱本。 【赏析】: 隋唐时佛敎流行中国,衆多的舍利宝塔拔地而起,传世的塔铭墨搨累见不鲜。 隋《善法寺舍利塔记》刻于公元七世纪的最初一年..

章仇等造像记(书法)

章仇等造像记(书法):【简介】: 亦称《章仇禹生等造经像碑》。隋开皇九年(589)十二月刻。正书。十七行,行四十八字。石边有题名一行。189.8×89.9cm。阴刻《佛说金棺经》。黄易云:“碑碎爲二。初惟有下段,乾隆辛亥(1791)春..

樊敬贤樊子略等造像记(书法)

正解寺残碑(书法)

正解寺残碑(书法):【简介】: 亦称《崇宁寺造弥勒大像记》。隋开皇十六年(596)四月立。隷书。残爲四段。首段存“灵山川吐纳”等十六行,二段存“以……岫云长覆世界”等十六字。三段存“风调”等字二十一行。四段存“假自..

张俭曁妻胡氏墓誌并盖(书法)

张俭曁妻胡氏墓誌并盖(书法):【简介】: 全称《大隋仁寿三年骠骑大将军散骑常侍淮阳郡守张府君胡夫人等墓誌》。隋仁寿三年(603)刻。隷书。二十八行,行二十八字。75×75cm。盖阳文篆书“齐故冠军将军员外散骑常侍周淮阳郡..

靑州舍利塔下铭(书法)

靑州舍利塔下铭(书法):【简介】: 全称《靑州逢山县舍利塔下铭》。隋仁寿元年(601)十月刻。隷书。十二行,行十二字。额十二字。题名二列,列四行。51.6×51.6cm。孟弼书。旧在山东益都城南广福寺。曾归长白端方。时额已失,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