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趯

[书法]趯:

“永”字八法之一。

指钩的写法。作钩时,要求驻锋提笔,突然趯起,力集于笔尖。

具体运笔是:行笔至钩处,轻顿作围,转笔向上,挫锋蓄势,向左提趯。唐张怀瓘《玉堂禁经·用笔法》云:“趯须其锋。

(原注:得势而出。)”宋陈思《书苑菁华》卷二《永字八法详说·趯势第四》云:“趯须蹲锋,得势而出,出则暗收。

又云:前画卷则别敛心而出之。口诀云:傍锋轻揭借势,势不劲,笔不挫,则意不深。

趯与挑一也,(按:清冯武云:左笔曰趯,右笔曰挑。)锋贵于涩出,适期于倒收,所谓欲挑还置也。夫趯自努出,潜锋轻挫,借势而趯之。问曰:凡字之出锋谓之挑,今更为趯,何也?论曰:挑者语之小异,而其体一也。

夫趯者笔锋去而言之,趯自努画收锋,竖笔潜劲,借势而趯之。笔诀云‘即是努笔下杀笔趯起’是也。法须挫衄转笔出锋,伫思消息,则神踪不坠矣。

”元郑《衍极》卷二《书要篇》刘有定注云:“趯笔者,蹲锋于努画中,纽挫取势为迟涩。得势险激,左出是峻疾。”元李溥光《雪庵八法·八法解》云:“趯之为法,要轻挫潜生,而起快峻之锋。”清《佩文斋书画谱》载《书法三昧·运用》云:“钩之祖,趯法也。柳宗元云:趯宜蹲而势生。其法蹲锋上出,险势傍分。然亦分三体:左如‘氐’、‘长’字,须长趯以应右。

右如‘门’、‘丹’字,须长趯以应左。中如‘东’、‘乘’字,趯须朝上。

又有:棘针,短而有力。虿尾,‘丁’、‘亭’、‘宁’字用之。

蟹爪,‘殊’字用之。‘事’‘于’之趯,皆随体变化也。

”清蒋和《书法正宗·点画全图·钩法》又论趯之“出五角法”云:“勾凡三角,要在中间向右一宕,得了第一角。次向下弯,然后缩笔向上左趯出,连作三笔写出。”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下》云:“钩为趯者,如人之趯脚,其力初不在脚,猝然引起,而全力遂注脚尖。故钩末断不可作飘势挫锋,有失趯之义也。

为您推荐

[书法]翻刻本

[书法]翻刻本:有两种情况:①原物已损毁,后人得初拓本,进行精摹翻刻以广流传。如唐虞世南《夫子庙堂碑》在宋代已有翻刻本。此类刻本虽不及原拓,然“不见中郎,犹见虎贲”,未为无益。②碑估为牟利计,依原物旧拓,在石上、木上、砖..

[书法]覆冒

[书法]覆冒:一种注下之势。指结宇时,上面大的部分须盖住下面部分。还须注意左右停匀,不能偏侧敲斜。欧阳询《三十六法》云:“覆冒:字之上大者,必覆冒其下,如‘云’头,‘穴’、‘宀’、‘’头,‘奢’、‘金’、‘食’、‘年’、..

[书法]簋

[书法]簋:铜器铭文作“”。古代食器。用以盛黍、稷、稻、粱等。圆腹、侈口、圈足。无耳或有两耳、四耳。商代簋多无盖,西周和春秋的簋则常有盖。器的圈足下部有的连有方座或附有三足。器上常铸有铭文。铭多在腹内正中,有..

[书法]攒三点势

[书法]墨妙

[书法]墨妙:谓书画作品之甚佳者。唐张怀瓘《书议》云:“妙用玄通,邻于神化。然此论虽不足搜索至真之理,亦可谓张、皇墨妙之门。”唐窦《述书赋·上》云:“齐高则文武英威,时来运归。挺生绍伯,墨妙翰飞。观乎吐纳僧虔,挤排子敬..

[书法]薄意

[书法]薄意:雕刻者视印石大小、形状、石质软硬、颜色,而于印面之外部分作立体雕或浮雕,可刻山水、人物、花卉、亭台楼阁、鸟兽虫鱼等各种内容。有时还可数石合刻。所谓“薄意”,乃“薄(微少、轻微)为刻意”的意思。..

[书法]篆刻十要

[书法]篆刻十要:指篆刻作品取得良好艺术效果的十个要求。明徐上达《印法参同》云:“一要典,典者,有根据,非杜撰也。二要正,择之果正,自见冠冕威仪,不涉脂粉嬉戏;自见平易通达,不入险怪旁蹊。三要雅,如美女,无意修容,而丰度自然悦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