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回鹘碑刻。立于元统二年(1334年)。1933年左右出土于今甘肃武威县北三十里石碑沟。仅存下半段。刻有汉、回鹘两种文字。汉文三十六行,每行九十字,现仅存下半截约四十字;回鹘文分栏书写(原碑似分十栏),每栏五十一行或五十二行,现仅存后一部分四栏半。记述从巴尔木阿而的斤至太平本奴八代回鹘高昌王仕元的事迹。汉文部分元代虞集《道园学古录》有着录。
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语言)
亦都护高昌王世勋碑(语言):
元代回鹘碑刻。立于元统二年(1334年)。1933年左右出土于今甘肃武威县北三十里石碑沟。仅存下半段。刻有汉、回鹘两种文字。汉文三十六行,每行九十字,现仅存下半截约四十字;回鹘文分栏书写(原碑似分十栏),每栏五十一行或五十二行,现仅存后一部分四栏半。记述从巴尔木阿而的斤至太平本奴八代回鹘高昌王仕元的事迹。汉文部分元代虞集《道园学古录》有着录。
板塘苗文(语言):一种书写湘西苗语的文字。创制者石板塘(1863-1928),苗族,书名石皇玺,号板塘,清代秀才,今湖南省花垣县龙潭乡板塘村人。板塘苗文系方块字,仿照汉字的形声和会意两种造字法造成。如“”[quen44](白色)、“”[hin53](..
伊西洱库尔淖尔碑(语言):也叫““葱岭乾隆纪功碑”。全称“平定回部勒铭伊西洱库尔淖尔碑”,清代碑刻。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立于今帕米尔高原雅什里库里湖北十里苏满塔什地方。刻汉、满、维吾尔三种文字。碑文为乾隆亲..
回鹘文(语言):中国古代回鹘族(维吾尔族祖先)使用的文字。在*粟特文字母基础上创制的拼音文字。使用时代为八至十五世纪。因时代不同,字母数目也有所不同,一般有十九至二十三个。字母分词头、词中、词尾三种形式。五个表..
满文(语言):也叫“清文”。中国满族使用过的文字。一种音位文字类型的拼音文字。分老满文和新满文两种。老满文系额尔德尼和噶盖奉清太祖努尔哈赤之命于明代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在蒙古文字母基础上创制的,与蒙古文在字..
波拉苗文(语言):也作“柏格理苗文”。拼写苗语川黔滇方言滇东北次方言的一种拼音文字。英国内地会传教士S.柏格理(1884——1915,汉名潘乐德)到贵州威宁传教时,于1905年与苗族布道员张武、王胜模、汉族布道员李司提文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