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校(语言)

对校(语言):

也叫“死校”。校勘方法之一。以同书之祖本或别本相对读,校其异同。一般选用一种较好的本子作底本,再以其他本子参校,把不同之处注于其旁。此法由来已久,西汉刘向《别录》所谓“一人持本,一人读书,若怨家相对”者,即为此法。这种校勘方法简便、稳当,主旨在于校异同,不校是非。其不足之处是不作判断,其长处是不参入校勘者的主观意见,能忠实地反映出祖本或别本的本来面目。因此,历来校勘家重视此法,凡校一书,必先用对校法,然后再用其他校法。

为您推荐

读为(语言)

读为(语言):也叫“读曰”。用注音来破假借字的训诂术语。如《周礼·地官·均人》:“均人掌均地政。”郑玄注:“政读为征,谓地守、地职之税也。”贾公彦疏:“郑破政为征者,以经政是政教之政,非征税之征,故破之也。”《汉书·西..

也(语言)

也(语言):训诂用语。用于判定某词语具有某种意义。其基本形式是“某,某也”。多用于表示被解释词和解释词为同义或近义关系。如《周易·彖上传》:“师,众也。”《说文·人部》:“佳,善也。”有时也用来推源、破假借字、下义..

联绵字(语言)

联绵字(语言):也叫“连绵字”、“謰语”。由两个音节联缀表达一个整体意义、只含一个词素的词。联绵字中两个音节绝大部分具有双声、叠韵关系。如“参差”为双声;“蹉跎”为叠韵;“顑颔”则为双声兼叠韵。也有的没有双声..

或说(语言)

读若(语言)

读若(语言):也叫“读如”。多用于拟声注音的训诂用术语。如《说文·口部》:“哙,咽也,从口,会声,或读若快。”《礼记·少仪》:“祭祀之美,齐齐皇皇。”郑玄注:“皇,读如归往之往。”一般说来,“读若”、“读如”的功用是“拟其音..

辑佚(语言)

辑佚(语言):指收罗群书所引某书之佚文编辑成书的工作。由于古文献多次遭致人为毁坏与自然损伤,所以,古代许多学者都很重视辑佚工作。今存五代以前的集部书籍大多是辑佚的本子。早在晋代,梅赜就辑过伪《古文尚书》。宋代金..

重语(语言)①

重语(语言):即“重言”。如《尔雅·释训》:“绰绰、爱爰,缓也。”郭璞注“皆宽缓也,悠悠、、丕丕、简简、存存、懋懋、庸庸、绰绰,尽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