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音义互求(语言)

形音义互求(语言):

一种综合的训诂方法。包括“以形索义”、“因声求义”、“比较互证”等法。清代段玉裁《广雅疏证序》云:“小学有形有音有义,三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二。有古形、有今形,有古音、有今音,有古义、有今义,六者互相求,举一可得其五。““圣人之制字,有义而后有音,有音而后有形。学者之考字,因形以得其音,因音以得其义。”这表明,传统训诂是在形、音、义三个要素上下功夫,在三者的矛盾统一中提出课题和探求规律的;又表明形、音、义既有横的联系,又有纵的发展;还表明词义是制字的出发点,又是考字的落脚点。

为您推荐

一切经音义

出版时间:1992-11 一切经音义 : 亦称《慧琳音义》、《大藏音义》。解释佛经音义的工具书。慧琳撰。有1924年丁福保排印本, 日本元文三年(1737)狮谷白莲社刻本。100卷。慧琳(736—820),俗姓裴。中国唐代僧人。西..

音义向心说

音义向心说 : 后结构主义文学批评的一个概念,最先由雅克·德里达提出,指的是重讲话轻书写。这种对讲话的偏爱往往基于这样一种假设,即讲话直接地表达讲话者“心里有的”某种意义或意图。讲话似乎被..

一切道经音义➀

一切道经音义:道教词书。一名《道藏音义》。唐史崇玄等撰。崇玄,武后时太清观主,授金紫光禄大夫、鸿胪卿员外置同正员、河内郡开国公。后世为避宋始祖玄朗讳,皆脱“玄”字,称史崇。此书编成于先天元年(712),已散佚。崇玄《..

形音义互求(语言)

训同义异(语言)

训同义异(语言):也叫“二义同条”、“二训同条”。《尔雅》训释词语的方式之一。指在一组被训释字中有的要取训释字的甲义,而有的要取其乙义。这是由于训释字不止一义而造成的。如《释诂》:“育、孟、耆、艾、正、伯,长也..

以义正音(语言)

以义正音(语言):指根据意义关系就字正音。戴震《转语二十章序》说:“疑于义者,以声求之;疑于声者,以义止之。”深刻地总结了训诂的音义互求方法,概括了“因声求义”与“以义正音”相互推动的情形。以义正音包含两项内容:一是..

本字为训(语言)①

本字为训(语言):即“同字为训”。异字为训用与被训释字不同的字作训释字来训释字义。如《诗·召南·何彼矣》:“王姬之车。”郑笺:“之,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