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注释书和训诂专书中互相训释过的词。包括两种情况:(1)单词互训。如《说文》:“造,就也。”《礼记·王制》注:“造,成也。”《尔雅·释诂》:“就,成也。”《说文》:“成,就也。”“造”、“就”与“成”为互训词。(2)义界主训词互训。如《说文》:“齐,禾麦吐穗上平也。”《诗·伐木》笺:“平,齐等也。”“齐”与“平”分别是两个义界的主训词,二者互训,也叫互训词。
互训词(语言)
互训词(语言):
在注释书和训诂专书中互相训释过的词。包括两种情况:(1)单词互训。如《说文》:“造,就也。”《礼记·王制》注:“造,成也。”《尔雅·释诂》:“就,成也。”《说文》:“成,就也。”“造”、“就”与“成”为互训词。(2)义界主训词互训。如《说文》:“齐,禾麦吐穗上平也。”《诗·伐木》笺:“平,齐等也。”“齐”与“平”分别是两个义界的主训词,二者互训,也叫互训词。
以形索义(语言):训沽方法之一。通过对汉字形体结构的分析,探索汉字记录的词的本义。古代汉字具有表意、尚形的特点,它按照词义来绘形,字形和字义往往发生直接的联系。这是以形索义方法提出的基础。“以形索义“之“形”,在..
训释(语言):洲与释的合称。指古代训诂书注释书中的解说。训释的主要内容是对词义的解释和对文意的解说。对词义的解释包括:(1)对本义和引中义的解释。⑵对概括义和具体义的解释。(3)以今语释古语。⑷以通语释方言。(5)..
舌齿音比例式(语言):音韵学术语。高本汉在研究中古汉语声母时,接受了商克关于舌音与齿音关系的比例式: 其中齿音有三套,舌音只有两套,又齿音精、照一组还出现于三等韵中,与舌音并不成完全的对应比例。此外,喻世长提出了另一..
音转字源学(语言):传统训诂学的分支学科。研究方言分化字和义衍分化字的来源。汉字的字音随着方音差异或意义分化而发生变化,从而推动书写形式变化而产生新字,由方言音变而造的字是方言分化字,由义衍推动而造的字是义衍分..
解文之训诂(语言):同“说字之训诂”相对。指随文释义之训诂,即注重解释词在经文中的具体意义。黄侃认为解文之训诂“贵专”,“只解取字义中之一部分”。如《说文·支部》:“彻,通也。”段注:“按,《诗》:‘彻彼桑上。’传曰: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