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复辅音构成的韵尾。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有些语言有此现象。如羌语麻窝话复辅音韵尾丰富,有[s、zd、rb、rg、xs、xt∫、z、l、d]等二十多个,均为擦音或颤音与塞音、塞擦音、擦音、边音等结合而成。
- 欢迎来到文学网!
由复辅音构成的韵尾。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有些语言有此现象。如羌语麻窝话复辅音韵尾丰富,有[s、zd、rb、rg、xs、xt∫、z、l、d]等二十多个,均为擦音或颤音与塞音、塞擦音、擦音、边音等结合而成。
复辅音声母(语言):也叫“复声母”。由复辅音组成的声母。如麻窝羌语[zdm](云)中的[zd],贡山独龙语[spla](粘住)中的[spl];鼻音加部位同而发音方法不同的辅音的声母也可认为是复辅音声母,如拉卜楞藏语[nda](箭)中的[nd]。塞擦音声母一..
复辅音(语言):也叫““复合辅音”。在一个音节里处于同一增强或减弱的紧张上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辅音结合体。如英语[skai](天)、俄语[fstet](遇见)、威宁苗语[mbla](滑)、[mphl](舌头)、来宾壮语[ba](肩)[ma](背)中的[sk-]、[fst-]、[mphl..
古梗摄韵尾为舌面鼻音及塞音说(语言):日本学者桥本万太郎关于中古汉语舌根鼻音韵尾(及相配的塞音尾)的学说。桥本氏根据越南语及日本汉字音,以及客家话等方言,把音韵学界公认的梗摄韵尾[-η]与[-k]改拟为舌面音//与/c/,而曾摄韵尾..
上古入声韵尾为浊音说(语言):俞敏《后汉三国梵汉对音谱》所提学说。他根据后汉三国时期的梵汉对音资料,发现汉语的入声韵尾[-t]、[-p]、[-k]等梵文对音是浊音[-d]、[-b]、[-g]等。如“拔陂”的梵文对音是bhadrapāla,用bhad对“拔”;..
声调起源于韵尾说(语言):关于汉语声调起源的学说。其基本观点是:早期上古汉语没有声调,古代的声调是从古韵尾辅音转化而来。这种从韵尾到声调的转化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在上古汉语中,平声是零韵尾-〇,上声是[-]尾,去声是[-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