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入声韵尾为浊音说(语言)

上古入声韵尾为浊音说(语言):

俞敏《后汉三国梵汉对音谱》所提学说。他根据后汉三国时期的梵汉对音资料,发现汉语的入声韵尾[-t]、[-p]、[-k]等梵文对音是浊音[-d]、[-b]、[-g]等。如“拔陂”的梵文对音是bhadrapāla,用bhad对“拔”;“沙牟坻陀阿喻达”的梵文对音是samucittāyutada,用tad对“达”,以上是舌尖音韵尾例;“劫”对梵文的garbh,“涉”对梵文的jīv,“纳”对梵文的nav,注意梵文的b与v经常互换,这些是唇音韵尾例;舌根音韵尾如:“郁”对梵文的ug,“特”对梵文的dag,“勒”对梵文的rag。各韵尾对音的百分比虽有所不同,但证据都很确凿,值得注意。此外,郑张尚芳从汉藏系语言的比较研究中也证明了这一看法。

为您推荐

《南曲入声答客问》

《南曲入声答客问》:曲论。清毛先舒(1620-1688)撰。一卷。先舒有《思古堂集》已着录。此编为补述《南曲正韵》而作,从音韵学谈歌唱,解决如何处理南曲入声字问题。周德清以入声派入三声,为北曲者自应奉为绳尺;南方既有入声,编..

入声➀

入声:汉语声调之一。古音声调有平、上、去、入四声。古入声的调值已不可考。明释真空《玉钥匙歌诀》说:“入声短促急收藏。”清张成孙《说文谐声谱》中说:“入声急言。”根据现在的方言材料和入声字在韵书、韵图中的排列..

韵头、韵尾、韵腹

韵头、韵尾、韵腹:韵母的内部结构。韵腹是韵母的主要元音。韵母只有一个元音的,这个元音就是韵腹;韵母有两个或三个元音的,其中口腔开度较大、声音较响亮的那个元音是韵腹。韵腹前面的称韵头,韵头又称介母;韵腹后面的称韵尾..

入声(语言)①

浊音(语言)

浊音(语言):也叫“带音的音”、“软辅音”。同“清音”相对。辅音的一类。发音时声带颤动。浊辅音具有双重声源,即嗓音和受阻部位破裂或摩擦时的噪音。从理论上讲,所有辅音都可以清浊配对。如法语bain[b](洗澡)、pain[p](面..

古梗摄韵尾为舌面鼻音及塞音说(语言)

古梗摄韵尾为舌面鼻音及塞音说(语言):日本学者桥本万太郎关于中古汉语舌根鼻音韵尾(及相配的塞音尾)的学说。桥本氏根据越南语及日本汉字音,以及客家话等方言,把音韵学界公认的梗摄韵尾[-η]与[-k]改拟为舌面音//与/c/,而曾摄韵尾..

上古阴声具辅音韵尾说(语言)

上古阴声具辅音韵尾说(语言):关于上古韵母的学说。高本汉在构拟上古汉语音系时,根据谐声和《诗经》押韵中阴、入声韵相通的情况,为阴声韵构拟了浊音[-g]、[-d]、[-r]韵尾,与入声韵的清音[-k]、[-t]韵尾相对应。此后,各家为上古阴声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