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瑛宗 : 作家。原名刘荣宗。台湾新竹县竹东郡北埔庄人。1930年在台湾商工学校毕业后,随即就进入台湾银行南投分行当雇员,1934年调回台北总行。1940年加入“台湾文艺家协会”,并为该会《文艺台湾》杂志的编辑委员;同年又参与日本《文艺首都》杂志编务。1941年辞掉银行工作,进入《日日新报》担任编辑。1945年台湾光复后,他于1946年担任《中华日报》日文版主任,直至同年年底日文版被废止而离开。1947年进入民政厅,担任《山光旬报》 日文翻译和编辑。1949年又转回到合作金库,任信托课长,主编该机关杂志《合作界》。1961年升为合作金库人事室副主任,1976年从合作金库退休。龙瑛宗在工商学校读书时,就对小说发生了浓厚的兴趣,通过日文,他广泛接触了世界文学,熟读过莫泊桑、左拉、福楼拜、契诃夫、杜斯妥也夫斯基、屠格涅夫等名作家作品,进入台湾银行界后,他仍利用工余时间阅读文学作品。1936年,日本《改造》杂志社举办小说征文奖,龙瑛宗把他的第1篇作品《植有木瓜的小镇》投寄该社,1937年该项征文正式发表,龙瑛宗的《植有木瓜的小镇》入选该社第9回小说征文的“佳作推荐奖”,从此跃身于文艺界。1940年他辞掉银行工作后,先后担任过几家报纸杂志的编辑。1942年11月,与张文环、西川满、滨田隼雄4人一起获选第一回大东亚文学大会的台湾地区代表。这期间专门写作,直至1949年再进入合作金库服务为止。1976年自合作金库退休后,他继续从事写作。龙瑛宗说 “我所以不停地写,只是不愿让这一段历史成为空白,想藉着文字给子孙们留下记录,让他们了解在异族统治下所受到的羞辱和无言以对的痛苦。我实在有责任记下这段坎坷的经验。”龙瑛宗是台湾日据时期,以擅长描写知识分子生活著称,是位多产作家。他的作品受西方文学影响较多,比较现代化,这是他创作的一个特点。他的小说主要是描写日据时代台湾知识分子的不幸的生活遭遇和苦闷、彷徨、颓丧的心理状态以及妇女的悲剧命运,有力地揭露和鞭挞日本统治者。《植有木瓜的小镇》是龙瑛宗的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这篇作品写一个刚从高校毕业而考进街役场(现今的镇公所)当助理会计的陈有三,满怀激情和理想踏上工作岗位,并利用闲暇时间努力读书,但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的理想、壮志如泡影,因而感到彷徨、苦闷,对人生和前途感到极端渺茫,这是一种“时代病”。作者通过这个故事和人物揭露了日据时代台湾社会的黑暗和令人窒息。龙瑛宗是一个多产的日文作家,他结集出版的作品.除1943年结集小说10篇,三校后被日本政府查禁未能出版的外,还有《孤独的蠹鱼》 (日文文学评论集。1944年出版)、《女性素描》 (日文随笔。1947年出版)。光复前,他共写了小说20余篇,除了《赵夫人的戏台》(发表于1939年《台湾新民报》)是中篇外,其余都是短篇,计有:《植有木瓜的小镇》、《夕影》、《黑少女》、《白鬼》、《村姑逝矣》、《朝霞》、《黄家》、《黄昏月》、《邂逅》、《午前的悬崖》、《白色的山脉》、《獏》、《死在南方》、《一个女人的记录》、《不知道的幸福》、《青云》、《龙舌兰与月亮》、《造烟草》、《莲雾的庭院》、《年轻的海洋》、《歌》、《哄笑的清风馆》、《结婚奇谈》等。光复后,1945年至1947年,发表了《青天白日旗》、《从汕头来的人》、《女人在燃烧》等。退休后写完了20余万字的《红尘》,并于1980年在日本出版。另有短篇《南海之涯》、《夜流》、《夜黑风高》,中篇《妈祖宫的姑娘们》等。
出版时间:1989-10 东方白 : 作家。原名林文德,据说笔名东方白是由苏东坡赤壁赋最后一句“不知东方之既白”而来。台北市人。他是白先勇建国中学同学。15岁开始写作。1957年9月4日在《联合报》副刊发表第一篇小..
出版时间:1989-10 叶日松 : 诗人。台湾花莲人。早年毕业于台湾花莲师范专科学校,后长期在花莲花岗国中等担任教职达29年。曾任《东湖文艺》社长,记者、特约撰述。为台湾省文艺作家协会诗歌研究会副主任委员,青..
出版时间:1989-10 田源 : 小说家。笔名有保斯、忆辉、鲁司寇等。山东省滨县人。曾祖父田翠峰是著名的儒医,祖父田振芳和父亲是农民。3岁时母亲去世,父亲续娶,他跟随祖父长大。少年时代,因田园屋舍被日寇炸毁,他..
出版时间:1989-10 叶石涛 : 小说家和评论家。台湾台南人。1943年在台南第二中学毕业后,曾任《文艺台湾》的编辑。第二年他辞去编辑职务,回台南市任立人国民学校教师。1945年他被征召入伍,为帝国陆军二等兵,同年..
出版时间:1989-10 叶荣钟 : 作家。字少奇,笔名凡夫。台湾彰化鹿港镇人。9岁就学鹿港公学校,1918年受林献堂资助赴日本,进神田则英语学校及研数学馆预备学校就读。1921年返台,任职溪州林本原制糖会社,因参加“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