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萩 : 诗人。原名何锦荣。台湾省台中市人。在中学时代即对诗作发生浓厚的兴趣,早期于1953年前后,在台中《民声日报》副刊及《公论报·蓝星周刊》发表诗作。1955年他18岁时,所写的诗,即受到了读者的好评,次年,他于台中商业职工学校毕业。1956年曾获得第一届中国新诗奖。1958年,他从中学时代所写的400多首诗中挑选了45首,出版了他的第一个诗集《蛾之死》。1960年,在《创世纪》14期 “诗论专辑”中,发表了重要论文 《由诗的绘画性谈起》,强调 “以图示诗”的观点;并参加新诗论争,以 《从新诗闲话到新诗余谈》,与言曦开展辩论。1964年,与林亨泰、锦连、桓夫、赵天仪、杜国清、林宗源等人,共同筹组笠诗社,发行 《笠》诗刊。次年,发表论文 《超现实主义的检讨》于 《笠》诗刊第8期。1972年,曾代表笠诗社,出席在台北召开的 “第二届世界诗人大会”。白萩的主要作品有: 《蛾之死》(1958年蓝星诗社) 、《风的蔷薇》 (1965年笠诗社) 、《天空象征》 (1969年田园出版社) ,《白萩诗选》 (1971年三民书局) 、《香颂》 (1972年笠诗刊) 、论著 《现代诗散论》(1972年三民书局) 。白萩强调思想和人生观对诗的重要作用。早在1956年,他在致江萍的 《南北笛书简》中就说:“我以为首要从书上从宇宙间的万象,培养出一套人生观,而用其有感情有思想的心来观物象,象阳光伸探每一个角落,光线所及,万物鲜丽。‘心’,诗人要随时随地用‘心’,我感叹目前诗坛上许多诗人都丢掉了‘心’,因为只有懂得用‘心’,的诗人,才会写出真正的新诗,才会写出 ‘新意’。”台湾诗评家赵天仪曾把白萩转变前的诗作分为三个时期:第一是浪漫主义时期,主要是指《蛾之死》前半部的作品而言,也就是他还未醉心于立体主义,还未主持“以图示诗”以前的作品,这些诗意象奇特,想象丰富;第二是立体主义时期,主要是他的三首图象诗为代表。这三首诗发表后,曾给台湾文坛带来毁誉参半的骚动,杂文作者孔东方表示摇头,说硬是看不懂,诗人覃子豪也颇有微词,认为白萩的诗观尚未成熟,诗人林亨泰则认为白萩对他的符号论只了解到一半,诗人季红则以他的《流浪者》为例,评价甚高; 第三是现代主义时期。由于白萩自 《蛾之死》出版后,一沉默就是8年的时光,在这8年中,他从省教育厅和中兴大学的办公桌移到家具店,自己当老板,改变生活环境,然而这期间他并没有放弃写作,而且不断地摸索,不断地改向,不断地追求,他要建立起自己的现代诗的世界。(见赵云仪《裸体的国王》),赵天仪的分析,有助于了解白萩诗每个时期的特点。对于白萩诗的思想艺术风格,诗评家菩提等人作了这样的概括: “白萩的诗自认为是一种思考的语言,他说:‘对我们赖以思考和表达的语言,给予警觉的凝视和解剖’。但更重要的是他能在诗中将人生与物性,生与死,爱与恨作了冷澈的凝情,而使读者产生一种尖锐而颤傈的直接感。”
出版时间:1989-10 归人 : 散文家。原名黄守诚,笔名有康稔、黎芹、林枫等。河南汤阴人。1946年由河南省立安阳高级中学毕业。1949年随军到台湾,主持军报编务,开始写作。1949年1月在中央日报副刊发表第一篇作品。..
出版时间:1989-10 丘秀芷 : 女作家。原名邱淑女。台北市人。毕业于台湾世界新闻专科学校三专编采科。后任丰原国中教员、妇友月刊编委等职。1962年开始文学创作,第一篇散文刊于同年4月号 《自由月刊》 以后创作..
出版时间:1989-10 丘荣襄 : 作家。原名邱荣镶。毕业于台湾国立中兴大学法律系。后任高中教师。70年代开始小说、散文创作,作品甚丰。主要有长篇小说《陌生的旅程》 (1972年台湾开山书店)、《历尽沧桑一美人》(1..
出版时间:1989-10 朱秀娟 : 女作家。江苏盐城人。毕业于铭传商业专科学校。毕业后在台北、香港、美国纽约等地从事商业工作,任一鑫企业有限公司董事长。60年代她开始小说创作,多取材于现代商业社会中女性的挣扎..
出版时间:1989-10 朱星鹤 : 作家。湖南湘乡人。毕业于国民党政战学校政治系。一直在军队服役,历任教官、新闻官、图书馆主任等职。1959年开始发表作品,并多次获奖,包括第一届台湾大专院校学生文艺创作奖、台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