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赫若 : 作家。原名吕石堆。台湾省台中丰原潭子人,曾就读台中师范学校,毕业后即赴东京学习声乐,是一名出色的男中音歌手。由东京回到台湾以后,曾当过公学校教师,声乐家和兴南新闻编辑,并参加“厚生演剧研究社”工作。台湾光复后,他参加台湾省艺术建设协会和出版协会工作。吕赫若从1934年开始从事小说创作。他的处女作《山川草木》发表于1934年11月15日出版的 《台湾文艺》创刊号上。1935年1月,他的成名作《牛车》发表在日本《文学评论》 2卷1号上。1943年以短篇小说《财子寿》获得台湾文学奖。1944年3月17日,吕赫若结集出版了一本短篇小说集《清秋》,共收入《邻居》、《柘榴》、《财子寿》、《合家平安》、《庙庭》、《月夜》、《清秋》等7篇小说。另外,还有短篇小说《风水》、《逃走的男人》、《行末四记》以及1940年5月1日在《台湾艺术》 1卷3号开始连载的长篇小说《台湾四女性》等作品。吕赫若一生以小说创作和文学评论为主。吕赫若的作品大多取材于家庭生活,而其中又以描写农村家庭生活为主。在他的笔下,既有在经济困境下穷人悲剧命运的描绘,也有封建大家庭的兴衰过程,家庭内部人与人之间的恩怨、冲突的叙述。这些描写,反映了日据时代台湾家庭组织和社会经济的结构,提出了对当时社会制度不合理的控诉,在这种意义上说,吕赫若是日据时代描写台湾家庭问题小说的出色作家。吕赫若的成名作《牛车》,描写了下层人民的辛酸、痛苦和悲惨的生活遭遇。为了生活,杨添丁赶着牛车到处奔波,乞求别人雇用他的牛车运货,但在大量采用汽车运货的情况下,他找不到雇主,忍饥挨饿,回到家来,还遭到妻子的斥责;为了生活,他忍痛让妻子出卖肉体来赚皮肉钱; 为了生活,不得不把两个未成年的孩子留在家里,过着无人照料的挨饿、孤独的可怕生活……最后,为了生活,他不得不去偷鹅,结果被警察抓进监狱。杨添丁的苦难生活,是台湾日据时代广大下层人民的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它对台湾当代作家王祯和的小说《嫁妆一牛车》有明显的影响。吕赫若采用写实主义的手法,文笔简洁有力,描写清晰、准确,语言通俗易懂,富于形象性,无论在作品的取材和艺术技巧方面,他都是属于日据时代台湾文学“成熟时期”和“战争时期”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
出版时间:1989-10 朱沉冬 : 诗人。原名又作朱辰东。笔名有杜笛、朱品等。江苏南通人。早年毕业于江苏省社教学院。后任教员、编辑。主编过《诗与音乐》、《艺术季刊》、《山水诗刊》、台湾《新闻报·乐艺》、《..
出版时间:1989-10 朱西宁 : 作家。山东临朐人。青少年时期是在抗日战争中渡过,11岁便开始了流亡生活,浪迹于苏北、皖东、南京、上海等地,断断续续的读书和工作。抗战胜利后,进入杭州国立艺专。后投笔从戎。1946..
出版时间:1985-10 彼得拉克 : 弗朗齐斯科·彼得拉克,意大利诗人,欧洲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先驱之一。生于公证人家庭。长期漫游欧洲其它国家,搜集研究古希腊、罗马作品,首先提出 “人学”与“神学”对立, 反对..
出版时间:1985-10 薄加丘 : 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著名作家。生于商人家庭。他曾跟随父亲经过商,又学过法律。在政治斗争中,他坚定地站在共和政权一边,反对封建专制,抨击同贵族勾结的资产阶级上层分子。他参加了..
出版时间:1985-10 乔叟 : 中世纪英国的杰出诗人。生于伦教酒商家庭; 祖父与父亲都是酒商,家庭比较富裕,向与皇家有来往。乔叟当过廷臣、关税督察、法官和议员,广泛接触社会各阶层。乔叟的早期创作明显受到当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