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识流 : 西方现代文艺的许多部门(特别是小说和电影)广泛运用的一种写作技巧。“意识流”原是心理学名词,最早见于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的论文《论内省心理学所忽略的几个问题》 (1884)。他认为,意识并不是片段的连接,而是象河一样不断流动的。所以他把它叫作“思想流、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法国小说家艾杜阿·杜夏丹在1887年所作的《月桂树被砍掉了》一书中首先运用了“内心独白”的写法,为后起的意识流小说开了先声。本世纪二十年代起,意识流技巧在小说、诗歌和戏剧等领域得到了很大发展,在小说方面更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流派,代表作家是爱尔兰的詹姆斯·乔伊斯和英国的维吉尼亚·沃尔夫。乔伊斯被西方称为意识流小说的大师,他的小说《尤利西斯》 (1922) ,成为世界文学中的“意识流”著名作品。沃尔夫的 《达罗卫夫人》,法国马歇尔·普鲁斯的《往事回忆》,美国威廉·福克纳的 《声音与愤怒》等,都是意识流小说。意识流作家突破欧洲写实主义的传统,要求人物直接表白他的思想意识,而不靠作家从旁描述。意识流小说写作的基本方法是自由联想、内心独白和旁白等。由于自由联想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跳跃性,叙述方法也就显得突兀多变。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关于“心理时间”的理论对意识流作家有极大影响,他们据此打破传统小说以时间为序的结构,而采用过去、现在和未来有时彼此颠倒,有时互相渗透的写法来处理时间和安排结构。在语言等方面,意识流小说家也是刻意求新。四十年代以来,由于意识流技巧已为许多不同倾向的作家所采用,目前已不存在独立的意识流派别。意识流作家的作品有可供借鉴的地方,在艺术规律许可的限度内恰到好处地运用意识流手法,可以增强艺术表现力,但一味滥用只能带来消极的结果。
出版时间:1992-08 自我意识 : 意识的一个方面,一种形式。是指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包括三个层次: 对自己机体及其状态的意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意识,对自己的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意识。自我意识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