寂静 [日本]松尾芭蕉 : 寂静似幽冥,
蝉声尖厉不稍停,
钻透石中鸣。
(陆坚译)
【赏析】
在写作《奥州小道》的旅途中,松尾芭蕉于1689年(日本元禄二年,中国康熙二十八年)访问山寺(今山形市山寺的宝珠院立石寺)时作出此俳句。
句中“寂静”,是芭蕉对自己内心状态的描写。面对满山寂寞的景象,芭蕉内心也不禁陷入闲寂的境地。正在这种景况下,又听到蝉的叫声,自然更增加和强调了闲寂境地的程度。“钻透”,是指声音深深地穿透进去了。这是十分准确地把握了当地的地理特征和风俗习惯所作的生动描绘。
这一俳句,在写作手法上最明显的特点是以有声写无声,以动写静。在生活中,动和静是对立的,但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相反而相成的。在创作实践中,有时描写某种情态,若单从它本身的状态去写,反倒不易达到最佳效果;如果从它相反的方面去表现,则往往可达到相成的目的。芭蕉此作,也体现了这一艺术辩证法。写动而显示静,通过蝉鸣而反衬内心的闲静。
这种以动显静,使静态不板滞、有生气的作品,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常可见到。静中见动,可以使人更加有静穆之感。明朝袁中道在《爽籁亭记》中曾仔细地记述过这种体验。他爱静坐石下听泉声,其声变态百出:“初如哀松碎玉,已如鹍弦铁拨,已如疾雷震霆,摇荡川岳。故予神愈静,则泉愈喧也。泉之喧者,入吾耳,而注吾心,萧然冷然,浣濯肺腑,疏瀹尘垢,洒洒乎忘身世,而一死生,故泉愈喧,则吾神愈静也。”泉声越是喧闹,作者的心神就越觉宁静;反之,心神越静,也就更感受到泉声的喧腾。
芭蕉此作所创造的意境,与袁中道的论述也相一致。芭蕉这一俳句,初稿时是“山中有山寺,蝉声渗到石中去”,后来正式成文时,因考虑到在山形市(今称山形县)有一名叫立石寺的山寺,所以就把“山寺”略去。原来所用的“渗到”一词语,似乎有颜色附着在物体之上的感觉,其程度,常是表面的,没能表现出声音的响度和给物体影响的深度。因此,改为“钻透”一词语,则更准确而形象。
(陆坚)
《丑陋的日本人》:〔日〕高桥敷着。张国良等译。广州文化出版社1988年1月版。13万字。又许金龙等译,作家出版社1988年4月版,15万字。作者在南美任教多年,发现日本人最引以自豪和向往的却为外国人所不齿,他们力图避开的往往..
《日本散文选》:陈德文编选。江苏人民出版社1985年1月版。20万字。选收日本文学史上具有代表性的50位作家的50多篇散文。所收作品,有的生动而细腻地描写日本列岛四季的变化,情景交融,历历如绘;有的着意探索日本古代传统之..
《日本新感觉派作品选》:〔日〕川端康成等着。杨晓禹等编。作家出版社1988年9月版。21.8万字。新感觉派是日本现代文学史上一个重要的文学流派,强调对官能感觉的真实描摹,创造诉诸视觉和听觉的动态艺术形象,既达到相当高的..
《日本短篇小说选》:高慧勤编选。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3月版。42万字。选收22位作家的23篇短篇小说。以19世纪末日本文学史上“红露时期”作家幸田露伴的《锻刀记》开卷,以20世纪70年代推理小说家西村京太郎的《敦厚的..
《日本现代诗选》:武继平等译。青海人民出版社1983年12月版。20.5万字。以发展顺序为主线,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唯美主义”、“神秘主义”、“理想主义”和“现实主义”分派编排,选收自19世纪末至第二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