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纷争岁月,迈向多元世代——台湾文学的回顾与前瞻 : 叶石涛著。初载于1985年10月29日至31日台湾《自立晚报》。初收入大吕出版社、洛城出版社1986年4月联合版。《台湾·在转捩点上》的这一论文由六个小节组成:一、台湾文学是属于中国文学的一支流;二、流泪撒种的,必欢呼收割;三、反共与怀乡;四、无根与放逐;五、乡土乎?人性乎?六、更自由,更宽容,更多元化的文学。第一小节概论台湾新文学的基本性质。指出台湾新文学运动是反帝、反封建的文学运动,以光复台湾回归祖国为其最大使命。本文第二小节认为光复初期大约4年多的这一段时间,文学呈现了光明和黑暗交替的风貌,海峡两岸文化交流活动也最为活跃。本文第三小节评述了50年台湾文学的发展概况。这时期的台湾文学基本上沿着反共与怀乡“两条主潮流发展”,此外“最盛行的是鸳鸯蝴蝶派的文学”。本文第四小节指出大陆去台第二代作家“留下巨大足迹的当推白先勇”。但是,60年代的许多作家以 “横的移植”来代替“纵的继承”,他们的“无根与放逐” 的文学主题“和台湾文学扎根于现实的文学动向是完全背道而驰的。60年代的这些西化的文学即使丰富了台湾文学的技巧和内容,但它终究只是个过渡流程,并非台湾文学的主潮流”。本文第五节总结70年代台湾乡土文学论战的历史经验说: “乡土文学论战大约分为三大阵容互相争论不休。以尉天骢、陈映真、王拓等作家为主将的现实主义文学派,抨击了光复三十年来的文学为买办的、媚外的文学……以彭歌、余光中、朱西宁为主的作家却主张文学是描写人生的,无论那一种文学流派都可以共存共荣,而抨击乡土文学是 ‘工农兵文艺’ ” “以何欣为主的折衷派则认为乡土文学所走的路线,在文学上是站得住脚的地域性文学的主张”。“70年代的文学使战后台湾文学与新文学传统重新结合,确立台湾文学的写实主义传统,反映社会时代的变迁,表达了台湾民众的共同心声”。本文最后的第六小节提出: “作家必须在这开放的社会里维持理想与良心,同时在作品世界里要迅速地反映各阶层民众的心声。因此,台湾作家的作品必须走向更自由、宽容和多元化的路程”。此文是为纪念台湾光复40周年而作的,对台湾新文学的发展道路及其方向进行严肃的探讨,是80年代台湾文坛较有影响的论文。
《世代寻梦记》:副名:我们街区的孩子们。[埃及]纳马布·马哈福兹着。李琛译。花城出版社1990年11月版。30万字。埃及着名作家、阿拉伯小说之父、1988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纳吉布·马哈福兹的代表作。1959年连载于《金字塔..
《台湾轶事》:聂华苓着。北京出版社1980年3月版。8.7万字。短篇小说集。作者为美籍华裔女作家,本书收其1949-1964年在台湾所写的10篇作品。在这些作品中,作家以写实主义手法,塑造了各种不同性格的人物形象,抒写青年人的情趣,..
《回顾—公元2000—1887年》:〔美〕贝拉米着。林天斗译。商务印书馆1963年10月版,1984年11月版。16万字。政治小说,出版于1888年。从幻想的波士顿城100年的惊人变化,叙述想像中20世纪的美国社会和生产制度,暴露了资本主义..
《台湾爱国怀乡诗词选》:巴楚编。时事出版社1981年5月版。9.9万字。选辑台湾报刊发表的诗词117首。作者有于右任、叶公超、张大千、巫永福、余光中、钟鼎文、胡品清等百余人。所收作品题材多样、各具特色,有的向往祖国大..
《回顾长征》:刘伯承等着。解放军文艺出版社1975年11月版。9.4万字。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40周年编辑的回忆录,共21篇。文章从不同侧面真实生动地反映了中国工农红军所进行的举世闻名的长征。特别着重反映在遵义会议撤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