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民族文学的风格 : 陈映真著。初载于1977年台湾《中华杂志》171期。初收入1978年4月版《乡土文学讨论集》。文章认为“一个诚恳的文学青年,总是首先、而且主要地从自己民族的过去和当代的文学家及其作品中,吸取营养,受到鼓励,逐渐成长为那个民族新生一代的文学家”;“一个民族的文学教育,总是首先、而且主要地把自己民族的文学,当做主要的教师和教材,使那个民族的文学之独特的民族风格,得以代代传续。”文章批评当代台湾文坛的现实说: “我们的民族是富于文学资产的民族。然而,在大部分我们这一代作家还是文学青年的时候,却只能在一大堆外国的、世纪末的作家和作品中,如饥如渴地把别人的东西,当做自己的‘传统’。”作者因而“总是感到无由言说的怆痛”。文章热情赞扬了黄春明、王祯和、王拓、杨青矗和其他许多优秀作家们的创作“使用了具有中国风格的文字形式,美好的中国语言,表现了世居在台湾的中国同胞的具体的社会生活,以及在这生活中的欢笑和悲苦;胜利和挫折” “使三十年来台湾的中国文学,头一次有了生动的、具体的社会生活,和亲切、感人的为生活而辛勤工作着的同胞的面貌”。文章进而以台湾乡土文学的成就逐一批驳了当时台湾文坛上抨击乡土文学的三种主要观点,即: “你们有偏狭的地域性”,“你们搞写实主义,写社会上的小人物,是揭发黑暗面,搞阶级文学,搞工农兵文学!”;“你们不谈人性,何来文学?”。最后,文章全面肯定乡土文学说: “为着你们坚持在自己的文学中表现中华民族的灵魂;为着你们选择在自己的土地和同胞中汲取永不枯竭的创作泉源;为着你们在滔滔而来的外来文化、外来文学的支配性影响中,竖立起中国文学自立自强的精神;为着你们所创造的艺术世界,使我们惊喜地、感动地重新去认识、重新去爱自己的土地和同胞,并且经由文学的快乐和感铭,在我们的心中,栽种了对自己民族又轩昂、又自在的信心” ,本文是对乡土文学创作实践的总结,也就是陈映真提出的建立台湾文学的中华民族风格的理论纲领。
《沈虎根儿童文学作品选》:沈虎根着。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12月版。36万字。选收作者自50年代以来创作的儿童文学作品46篇。分为4辑:第一辑为儿童小说;第二辑为动物小说;第三辑为特写、散文;第四辑为传记文学。卷首、..
《陈伯吹儿童文学奖得奖作品集刊(10)》:杜淑贞等着。少年儿童出版社1992年4月版。17.7万字。收辑1990年获得“陈伯吹儿童文学奖”的作品27篇。小说有杜淑贞的《十二岁的故事》、海笑的《那年我十六岁》等3篇;故事有石·..
《蒙古族儿童口头文学选编》:舍·宝音涛克涛夫等编。内蒙古教育出版社1990年4月蒙古文版。74万字。2册。上册收入摇篮曲、绕口令、谜语、儿歌、儿童诗、斗智词、三句格言、游戏词、好来宝、格言、谚语、训词、祝词、赞..
《中国现代儿童文学选·小说、散文卷》:少年报社编。江苏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版。31.7万字。收“五四”到建国前夕出版或发表的小说和散文55篇,按写作或发表年月先后编排。所选作品,多为较有特色或较有代表性的篇章。如反..
《新时期儿童文学优秀作品选》:中国作家协会湖北分会、湖北省少年儿童文学会编。湖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3月版。25万字。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有21篇,是中国作协湖北分会评选出的“湖北省1980-1985儿童文学优秀作品”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