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中庸

[四书]中庸:①儒家经典之一。

原是《礼记》中的一篇。宋儒把它与《大学》、《论语》、《孟子》并列为“四书”。②儒家哲学、伦理思想的重要范畴。不偏叫中,不变叫庸。

其意谓不偏不倚地把握“中”这个事物运动的总准则。《中庸》:“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庸”,有三个基本含义:一为“用”,《说文》:“庸,用也;”郑玄曰:“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庸,用也(《释文》及《礼记正义》引)。二为“常”,郑玄《礼记·中庸》注曰:“庸,常也。

用中为常道也。”何晏《论语集解》:“庸,常也。中和可常行之德。

”三为“平常”,朱熹《中庸章句》:“庸,平常也”。孔子中庸思想既有肯定事物对立面相互依存,承认一定条件下事物的平衡状态的合理一面,但也包含有要求坚守事物的限度,防止转化的消极一面。孔子以后,相传子思作《中庸》,认为“中”为“天下之大本”,中庸为最高的道德准则。

以后儒者又不断对中庸加以诠释、发挥。使中庸不但成为儒者认识世界的基本方法和处事接物的基本准则,而且渗透到一般人的社会心理之中。



为您推荐

[四书]中庸分章

[四书]中庸分章:一卷。 此书以“天命之谓性”以下为第一章,“仲尼曰”以下为第二章,“君子之道费而隐”以下为三章,“道不远人”以下为四章,“君子素其位而行”以下为五章,“君子之道辟如行远”以下为六章,“鬼神之为德”以..

[四书]中庸管窥

[四书]中庸管窥:一卷。 廖纪,字时陈,一作廷陈,东光人。弘治进士,官至吏部尚书,卒赠少傅。撰有《大学管窥》、《童训》等。此书不用朱熹章句,亦不从郑玄旧注,分《中庸》为二十五段,与章句同者十四段,其余分段大多牵强,未能深思文..

[四书]中庸指归

[四书]中庸指归:一卷。 黎立武字以常,新喻人,咸淳中举进士第三,仕至军器少监、国子司业。宋亡不仕。《中庸》之学传自程子。后诸弟子各述师说,门径遂异。游酢、杨时之说为朱熹所取。而郭忠孝《中庸说》以中为性、以庸为道..

[四书]中庸辑略

[四书]中庸解

[四书]中庸解:1卷。 吕大临(1040~1092),京兆兰田(今属陕西)人,字与叔。初学于张载,后转入二程门下,与谢良佐、游酢、杨时号称程门“四先生”。 以荫入仕,后登进士第,元祐中为太学博士、迁秘书省正字。着有《芸阁礼记解》、..

[四书]中庸义

[四书]中庸义:一卷。 杨时(1053~1135),南剑州将乐(今属福建)人,字中立。熙宁进士。 调官不赴,学于程颢;颢死,又学于程颐,为程门“四先生”之一。东南学者推为“程氏正宗”。高宗时,官至龙图阁直学士。以着书讲学为事。 晚年..

中庸➀

中庸:儒家经典之一。原为*《礼记》中的一篇。相传为战国时孔子之孙子思所作。主要阐述孔子“允执其中”的中庸之道。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把天命与人性以及道德修养联系起来。并认为“诚者,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