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切法

反切法:

古代汉语的一种注音方法。“反切”是东汉末年才出现的新式注音法,当时,梵文佛经传入中国,梵文是拼音文字,有的学者从梵文和汉字的对比中,悟出拼音的原理,并根据这一原理来分析汉字的读音,分析出汉字的声和韵,又用两个汉字来表示声和韵,然后将其声和韵拼合成一个音,于是就有了“反切”这种新的注音方法。所谓“反切”,就是反复切摩以成音之意,具体地说,即用二字相切合,取上一字的声母,与下一字的韵母和声调,拼合成一个字的读音,常写作“某某反”或“某某切”。如陆德明《老子音义》:“难,乃但反。”即取“乃”(naǐ)的声母与“但”(dàn)的韵母和声调,拼出“难”读音为nàn。又如《康熙字典》:“禳,如阳切。”即取“如”(rú)的声母与“阳”(yáng)的韵母、声调,拼出“禳”的读音为ráng。在宋代以前,反切所用的代表声和韵的字是随意选取的,唐末僧人守温取汉字为三十六字母即声母,宋人又用韵书的韵目字作为韵母,用于反切,其法遂益为精密,成为最通行的注音法。但是,由于古今字音变化,若用现代读音,有时切不出正确的读音,如《老子音义》:“令,力征反。”如以现代读音,就会拼成lēng。又如:“朴,普角反。”如以现代读音,就会拼成piǎo。1913年,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了读音统一会制订的国语注音字母(声母二十四个,韵母十六个),流行了一千七百余年的反切法才被淘汰。

为您推荐

反切概说➀

反切概说:音韵学书。今人林序达着。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共10章。分三部分:1-4章介绍反切基本原则、反切的产生与发展;5-8章介绍《切韵》音系的声、韵、调系统,反切用字及中古音到现代音韵的发展变化,为反切今读提供必要..

反切➀

反切:我国汉代末年产生的,用两个汉字来拼切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古人称“反”或“翻”,也称“切”,都是拼合之意。用来拼合的前一字称为反切上字,后一字称为反切下字,被注音的字称为被切字。反切的基本规律是:反切上字必..

反切比较法(语言)

反切比较法(语言):整理某一反切系统所代表的语音情况所使用的一种方法。邵荣芬所创。这种方法是通过两种反切的对比:多是把某一反切资料的反切逐个地和《广韵》的反切加以比较,以考求出该反切资料的音系并找出它在声韵系..

《切韵》反切上下字清浊搭配说(语言)

例外反切(语言)

例外反切(语言):指《切韵》系韵书中不合反切通例的切语。反切以二字定一字之音,上字定所切字的声母,下字定所切字的韵母和声调。声母的发音部位和方法,上字必须完全相同。韵母的介音、元音和韵尾及声调的平上去入,下字亦必..

反切(语言)

反切(语言):也叫“反”、“翻”、“切”、“反言”、“反音”、“反语”。用两个汉字注出另一个汉字的读音。是一种传统的注音方法,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如“当[taη]孤[cku]切都[ctu]。这里的“当”表示“都”..

慧琳一切经音义反切考(语言)

慧琳一切经音义反切考(语言):音韵学书。七卷。黄淬伯着。根据慧琳所征用的反切,考得声类三十七,分为八组:舌根音,古苦渠吾呼胡;喉音,乌韦;舌面前音,陟勅直之昌时式而;舌尖后音,侧楚仕所;舌尖音,都他徒奴鲁;舌尖前音,祖仓庄桑循;双唇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