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今古文经学之争

[诗经]今古文经学之争:

汉代今古文经学之争,不单纯是文字训诂等学术之争,而主要是争夺政治地位的斗争。

西汉末哀帝时刘歆提出立古文经博士的建议,立刻遭到今文经学派的坚决反对。《汉书·楚元王传》载:刘歆“欲建立《左氏春秋》及《毛诗》、《逸礼》,《古文尚书》皆列于学官。哀帝令歆与《五经》博士讲论其义,诸博士或不肯置对,歆因移书太常博士,责让之曰:‘若必专己守残(指今文博士),党同门,妬道真,违明诏,失圣意,以陷于文吏之议,甚为二三子不取也。’其言甚切,诸儒皆怨恨。

是时名儒光禄大夫龚胜以歆移书上疏深自罪责,愿乞骸骨罢。及儒者师丹为大司空,亦大怒,奏歆改乱旧章,非毁先帝所立。”《汉书·王莽传》载:“故左将军公孙禄曰:‘国师嘉信公(即刘歆)颠倒《五经》,毁师法,令学士疑惑。’”王莽要搜罗各部分力量以夺取西汉政权,而对古文经学让步,“立《左氏春秋》、《毛诗》、《逸礼》、《古文尚书》”(《汉书·儒林传赞》)古文四经博士,但由于古文经学不讲图谶,很少根据当时政治的需要发挥微言大义,不能满足作为统治工具的要求,故东汉光武帝即位后还是取消了这些古文经学博士。

东汉章帝时贾逵迎合朝廷重视谶纬的需要,将《左传》与谶纬融合,从中摘出合乎“君臣之正义,父子之纪纲”的事三十多条,赢得章帝嘉许,“乃诏诸儒各选高才生,受《左氏》、《谷梁春秋》、《古文尚书》、《毛诗》,由是四经遂行于世。

”(《后汉书·贾逵传》)自此今文经学逐渐式微,古文经学日渐兴盛。杂糅今古文经学的古文大师郑玄遍注群经,标志着汉代今古文经学斗争的结束,他的《毛诗传笺》标志着古文毛诗的最终胜利。

为您推荐

中国最大的经学书目

中国最大的经学书目:是由清初朱彝尊所着的《经义考》。原名《经义存亡考》。全书300卷。以书名为纲。首录御注、敕撰之书;次以诸经分类,计有易、书、诗、周礼、仪礼、礼记、通礼、乐、春秋、论语、孝经、孟子、尔雅、群..

经学历史

经学历史:皮锡瑞(1850-1908)着。湖南思贤书局1907年刻,有商务印书馆影印本、群益书局铅印本、1928年商务印书馆“学生国学丛书”周予同注释本、1959年中华书局修订本。皮氏字鹿门、一字鹿云,湖南善化(今湖南长沙)人。近代..

今文经学

今文经学: 经学中研究今文经籍的流派。与“古文经学”相对。以汉时通行的隶书抄录的经书为今文经,以古代篆文写的称古文经。两种经书不仅书写字体不同,字句、篇章、解释及所记古代制度、人物评价也多有异处。汉武帝立太..

古文经学

经学系传谱

经学系传谱: 中国伊斯兰教书名。清初赵灿编写。其师“真回破衲痴”(即舍起灵)作序。记述中国伊斯兰教经堂教育创始人胡登洲的传授体系、该时期回族及撒拉族中著名经师的社会活动和各经师间的传承关系等,是中国伊斯兰教经..

今文经学➀

今文经学:经学流派。今文经指西汉初期儒生通过口耳相传,并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记录的经书。《诗》有鲁、齐、韩三家,《书》有伏生,《礼》有高堂生,《易》有田何,《春秋》有《公羊传》、《梁传》、《论语》有齐、鲁二家。今..

南朝经学➀

南朝经学:南北朝经学,随政权的分裂,郑学王学的学术之争,形成了明显的南北差异。南朝宋、齐二代以文学为尚,不甚重视经学,至梁武帝始诏立五馆,建立太学,置五经博士各一人。但到陈代又因战乱,无暇顾及经术,只是稍置学官,成就甚少,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