档案制成材料

    档案制成材料 : 档案载体所使用的材料和记录档案内容(文字、符号、音像等)所使用的材料。研究档案制成材料,考察各种材料的耐久性,是保护档案的前提。
  档案载体材料种类很多,如古代的泥板、纸草、龟甲、兽骨、青铜、石头、缣帛、竹、木、棕榈叶、桦树皮等等,这些载体大都比较耐久,故能保存至今。造纸术发明后,纸张很快就成为最广泛使用的载体材料。中国现存古代纸质档案均为手工纸,有些已存千年以上,如西晋文学家陆机写的《平复帖》,纸质为麻,字迹为墨,至今状况尚好(见彩图)。近现代的档案载体几乎全为机制纸,其耐久性比手工纸普遍降低。


  决定纸张耐久性的因素包括造纸植物纤维原料的质量、植物纤维的化学性质、制浆与造纸工艺过程三方面。纸张的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其化学性质比较稳定,不溶解于水和其他有机溶剂,这是有利于耐久的一面;纤维素具有水解和氧化的性质 ,在光照 、高温、高湿、酸、碱等因素的影响下,纤维素会发生水解或氧化,成为水解纤维素或氧化纤维素,水解彻底时就成为葡萄糖,这是不利于耐久的一面。纸张的成分中还有半纤维素、木质素等,半纤维素聚合度小,稳定性差,易水解,这种成分多了会影响纸张寿命;木质素易氧化,氧化后纸张变黄发脆,故不利耐久。手工纸因其原料质量好,不少是采用纤维长宽比大、纤维素含量高的韧皮纤维,其加工过程和缓、细致,纤维素损伤少,其他成分处理较彻底,故较耐久。机制纸原料的质量往往不如手工纸。中国档案用纸原料以禾本科植物纤维为主,其纤维长宽比小,纤维素含量低,木质素含量高,加工时需高温高压,对纤维素有所损伤,加上使用松香、明矾上胶,使纸张带酸性,故耐久性较差。
  近代以来出现描图纸、金属丝、玻璃和用硝酸纤维素、醋酸纤维素、聚酯等高分子材料加工成的片基、带基等载体材料。其中硝酸纤维素化学性质很不稳定,易分解,易燃烧;醋酸纤维素和聚酯的化学性质较稳定,耐久性较强。
  档案记录材料也有很多种,中国古代主要用墨书写,近现代纸质档案除墨外,多数以墨水(包括蓝、黑墨水和染料墨水)、复写纸的色层、印刷用的油墨、圆珠笔的油墨、铅笔的笔芯、印台油、印泥等记录材料形成。决定字迹耐久性的因素有两个:一是字迹中色素成分,即色素在各种有害因素中的稳定性,比如碳素稳定性最好因而最耐久,颜料次之,有机染料耐久性较差;二是字迹材料转移固定在纸上的方式,主要有结膜、吸收、粘附等,结膜者最耐久,吸收者次之,粘附者较差。墨的主要成分有碳黑、动物胶和防腐剂,其转移固定方式是结膜与吸收,故千年字迹仍十分清晰。近现代档案用墨书写的字迹逐渐减少,几乎完全为不甚耐久的材料所代替,三、四十年前形成的档案字迹褪变已十分严重。构成声像的记录材料主要是乳剂层或磁层,声像的质量与耐久性与片基、带基材料以及冲洗、录制过程有密切关系。一般说声像的耐久性都较差,因此对照片、影片、录音、录像及机读档案的保护条件要求高于纸质档案。

为您推荐

档案制成材料

档案制成材料 : 档案载体所使用的材料和记录档案内容(文字、符号、音像等)所使用的材料。研究档案制成材料,考察各种材料的耐久性,是保护档案的前提。   档案载体材料种类很多,如古代的泥板、纸草、龟甲、..

《档案学概论》

《档案学概论》 : 中国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有3种:①主编吴宝康,副主编和宝荣、丁永奎。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 1月出版。全书共分4编16章 ,吴宝康作序言。第一编(1~4章)档案,论述档案起源、沿革、定义、属..

文书档案

文书档案 : 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在行政管理事务活动中产生的,由通用文书转化而来的那一部分档案的习惯称谓。包括命令、指示、决定、布告、请示、报告、批复、通知、信函、简报、会议记录、计划和总结等..

文书档案改革运动

文献馆档案南迁

文献馆档案南迁 : 中华民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于1933年将故宫博物院保存的清代档案自北平迁往上海、贵州、四川、南京的事件。1931年日本发动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战争,进而威逼榆关。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命令..

伪满洲国档案

伪满洲国档案 : 中华民国时期伪满洲国(1932~1945)政权中央和地方机关在各项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是民国档案的一部分。日本帝国主义在投降前夕指使伪满国务院下令所属机关销毁全部档案,故残存无几,仅有4万余卷。..

汪伪档案

汪伪档案 : 中国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以汪精卫为首的汉奸政权及其所属的社团、学校、企事业单位活动中形成的档案,是民国档案的一部分。包括1937年12月在北平成立的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1938年3 月在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