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馆档案南迁

    文献馆档案南迁 : 中华民国时期南京国民政府于1933年将故宫博物院保存的清代档案自北平迁往上海、贵州、四川、南京的事件。1931年日本发动对中国东北地区的侵略战争,进而威逼榆关。南京国民政府行政院命令将故宫博物院所保存的古物、文献全部撤移上海。 1932年2月开始装箱,1933年2月6日至5月22日分5批起运,月余平安抵沪。共南运文物及档案 13427箱又64包。故宫博物院文献馆保管的清宫档案分别在前4批起运,计有内阁大库红本、史书、诏、敕,军机处档册、折包、杂件、宫中档硃批奏折、引见履历单,内务府奏稿、奏案、题稿、呈稿、事简、档簿等,清史馆档案,刑部档案,以及实录、圣训、本纪、起居注、玉牒、册宝、舆图等,共3 773箱。
  档案迁移上海后,于原法租界内租赁两处货栈为库房,设立故宫博物院驻沪办事处管理。其间,多次清点,并重新调整了档案次序,编制了箱号。1934年12月在南京朝天宫营建保存库, 并将明伦堂重加修缮, 作为办公处所。1936年12月将存沪之文物、档案全部移存南京,并设故宫博物院南京分院,撤销了驻京及驻沪两办事处。
  1937年七七事变及八一三沪战爆发后,国民政府又将南京所存文物及档案西迁。分3 批起运:第一批80箱(内无档案),运往湖南长沙,转运贵州贵阳、安顺,最后运至四川巴县;第二批9 315箱,其中档案998箱,经由汉口转运重庆;第三批7 286箱,其中档案748箱,至陕西宝鸡后转运汉中褒城,又移成都,最后运至峨嵋。后两批共运档案1 746箱,其余仍存南京。汪伪时期,南京留存之档案先后移存北极阁、紫金山天文台、中央研究院、东方中学、地质调查所等处。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政府将转移至四川巴县、峨嵋、重庆3 处的文物及档案集中重庆,1947年分由水、陆运回南京保存库。1946年5月, 原留存南京各处之文物及档案亦清点完毕并移存保存库。1949年国民党政府将故宫博物院的文物和档案2900余箱携往台湾,其中清宫档案195箱, 包括清代各朝实录、 起居注册、硃批奏折、录副奏折、太平天国史料及清史馆档案等,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书文献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人民政府成立了保管清代档案的专业性档案馆,原存南京的清宫档案分别于1950年、1953年、1958年和1962年分4 批运返北京,由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管。

为您推荐

《音像档案管理概论》

《音像档案管理概论》 : 刘国强编著,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全书分为9章,分别论述了音像档案的基本知识以及音像档案的收集、整理、利用、维护、鉴定等问题并附录有关音像的技术资料等..

广播电视音像档案的计算机检索

广播电视音像档案的计算机检索 : 对广播电视音像录制品按规定登录的数据,用计算机数据库的方式输入后,根据用户要求,形成索引文件,用程序提供索引的方法。 在一定时期内有价值的广播电视音像录制品..

音像档案的工作标准化

音像档案的工作标准化 : 标准化是泛指从制定标准到贯彻标准进而修订标准的全部活动过程。实现音像档案工作标准化具有深远意义。标准化是实现音像档案现代化的前提,是实现档案工作科学管理的重要手..

音像档案的管理现代化

音像档案库(馆)的管理

音像档案库(馆)的管理 : 音像档案库(馆)的管理是指档案组织、档案装具、档案排架和建立库(馆)管理的各种规章制度等。档案组织是指根据音像档案的不同载体设立专门档案库。如,唱片、唱片模版库、电..

音像档案的维护管理

音像档案的维护管理 : 音像档案的维护是指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和技术,使音像档案的内容和载体的物理性能得到保护。音像档案维护的基本任务是:防治档案的损坏,延长档案的寿命和维护档案的安全。 ..

音像档案的鉴定标准

音像档案的鉴定标准 : 音像档案的鉴定标准包括保管期限、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以及销毁档案的标准。按照国家标准,音像档案的保管期限一般划分为永久、长期、短期三种。永久保管是指一部分音像档案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