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 : 五四时期著名报刊主编。安徽绩溪人,1891年12月17日生于上海。原名嗣糜,又名洪骍,后改名适,字适之,笔名适、之、骍、铁、笑、铁儿、天风、冬心、适广、适盦、希疆、自胜生、欺自胜生等。早年就读于梅溪学堂和澄衷学堂。1906年考入上海中国公学学习。同年10月28日,该校竞业学会主办的白话旬刊《竞业旬报》 创刊,曾以“欺自胜生”笔名发表 《地理学》 等通俗文章。1908年接任该刊编辑,曾用 “铁儿” 笔名发表小说 《真如岛》等。1910年8月赴美留学,先后就读于康乃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是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的学生,曾担任《中国留美学生季报》主编,并经常为国内外报刊撰稿。1917年1月1日,在上海《新青年》2卷5号发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提出改革文学体裁和形式的8条建议,为五四前夕系统地提出改革文学的第一篇文章。同年7月离美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并参加《新青年》编辑部,发表《建设的革命文学论》等文章,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并率先发表白话诗词。主张“文学革命”,为参加新文化运动的著名人物。1919年1月1日,《新青年》自6卷1号起成立编委会,由6人轮流执编,为该刊主编之一。五四运动中对学生运动表示同情,“六三”后因陈独秀被捕、李大钊避难出京,从第26期起接编《每周评论》,并在7月第31期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一文,以实用主义诋毁马克思主义,挑起问题与主义的论战。同年8月30日,该报被封禁停刊。1922年5月7日,在北京创办并主编《努力周报》,提出成立“好人政府”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主张,反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纲领。同年9月,又在北京创办综合性月刊《读书杂志》,附《努力周报》发行。1923年1月,在北大参与编辑《国学季刊》。1924年12月13日,参与创办陈西滢等主编的《现代评论》周刊。1925年参加段祺瑞策划的善后会议,与孙中山倡导的国民会议对抗,反对工农群众和学生的爱国反帝斗争。1928年3月,在上海参与创办《新月》杂志,为主要撰稿人,曾发表《人权与约法》、《知难,行亦不易》、《我们什么时候可以有宪法》、《新文化运动与国民党》等文,宣扬资产阶级人权思想,反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1928年4月底至1930年5月19日,任中国公学校长。同年冬赴北平,就职于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编译委员会。1932年5月22日,在北平创办并主编《独立评论》周刊,在5年多时间里,先后发表了《论对日外交方针》、《保全华北的重要》、《南游杂忆》、《政制改革》、《我们可以等候五十年》、《我的意见也不过如此》、《为学生运动进一言》等一系列文章,主张对日本妥协退让,拥护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并鼓吹“全盘西化”。1934年1月,开始为天津《大公报》新辟的“星期论文”栏撰写《报纸文字应该完全用白话》等文章。1938年任国民党政府驻美大使。1942年回国后任行政院最高政治顾问。1946年6月自美返国,任北京大学校长。1949年4月去美国,在纽约当寓公。1958年4月回到台湾,任“中央研究院”院长。1962年2月24日因心脏病在台北去世。著作有《尝试集》、《中国哲学史大纲》 (上卷)、《白话文学史》、《四十自述》、《齐白石年谱》、《胡适文存》、《胡适手稿》、《胡适选集》、《藏晖室札记》等。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