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季陶 : 国民党报刊评论家。祖籍浙江吴兴,1891年1月6日生于四川广汉。原名良弼,字选堂,又名传贤,又字季陶,号天仇,晚号孝园,佛法名不空、不动,笔名散魂、小恒记等。6岁入塾读书。1902年进成都留日预备学校,受业师徐炯的影响。1905年秋赴日本,入师范学校。1907年秋升入东京日本大学法科,任该校中国留日学生同学会会长。1909年夏毕业回国,在上海协助于右任担任 《民呼日报》的编撰工作,后到苏州任江苏地方自治研究所教习。1910年春返回上海,先后进入 《中外日报》、《天铎报》任主编,以天仇笔名撰写社论,抨击清廷腐败,言论激越,以能文而名于时。1911年春遭官府通缉,逃亡海外,任南洋槟榔屿 《光华日报》编辑,鼓吹革命,并经雷铁厓等介绍加入同盟会。武昌起义爆发后回到上海,与周浩等创办 《民权报》。1912年3月28日该报创刊,任总编辑,著文揭露袁世凯的帝制野心。同年6月13日,因反对借外债,被公共租界捕房以 “鼓吹暗杀” 等罪名拘捕。出狱后曾在编辑室墙上大书: “报馆不封门,不是好报馆; 主笔不入狱,不是好主笔。” 以表示继续战斗的决心。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1914年5月在东京参加《民国》 杂志的编辑工作,加入中华革命党。1916年4月底随孙中山返回上海,1917年9月任孙中山在广州设立的护法军政府法制委员会委员长,1918年2月兼任大元帅府秘书长。五四运动爆发后,于6月8日与沈玄庐在上海创办并主编《星期评论》,以研究社会主义和劳工问题而蜚声于时。8月1日《建设》月刊创刊后,为其积极撰稿,曾将考茨基的《马克思资本论解说》由日译本转译为中文,于同年11月起在该刊上陆续刊出。1922年10月底至1923年12月上旬,曾奉孙中山之命入川,对川军进行联络工作。此后开始信仰佛学。1924年1月,在国民党“一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常务委员和宣传部部长,后又兼任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和大本营法制委员会委员长。同年4月1日,在宣传部部长任内创办中央通讯社。1925年孙中山逝世后,成为国民党右派的理论宣传家,所写《孙文主义之哲学基础》和《国民革命与中国国民党》两本小册子,歪曲、阉割和篡改新三民主义的革命精神,被人称为“戴季陶主义”,遭到《向导》等革命报刊的严厉批判。1927年“四一二”政变后,成为蒋介石政权的重要幕僚。同年5月任南京中央党务学校教务主任,6月任广州中山大学校长。1928年2月,再次当选为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常务委员兼宣传部部长。10月又被任命为国府委员和考试院院长,任职达20年之久。1929年曾在报刊上发表《关于新闻事业经营和编辑的所见》、《新闻学实际之应用》等文章。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任国民党政府特种外交委员会委员长。1935年5月25日,曾自南京飞回成都活动两周。1937年12月10日到达重庆,1938年4月曾代表国民政府赴甘孜等地与宗教界的上层分子进行联络。7月27日在成都《新新新闻》发表《治康意见》一文。1940年10月至12月,又奉命到缅甸和印度访问,拜谒了不少著名的佛教圣地。1941年5月,曾为贵州《民族正气》创刊号题写刊名,并在7月出版的第2、3期合刊上发表《教育立国之前例》一文。1943年10月,遵照蒋介石的指示发起“制礼”问题的讨论,11月写成《制礼通议》在报上发表。1948年6月,改任“国史馆”馆长。1949年2月11日夜,因对前途绝望吞服过量安眠药而死。著作有《戴天仇文集》、《戴季陶先生文存》、《戴季陶言行录》、《学礼录》、《日本论》等。1993年11月27日其骨灰移葬于成都昭觉寺方丈内新建灵塔中。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