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限效果”论

    “有限效果”论 : 西方的一种新闻传播理论。这是传播学研究的发展对早期研究过于夸大传播效果的一种否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近30年中,新闻传播理论把受众描绘成消极的、无防御意识的“射击靶子”,把大众传媒描绘成不可抗拒的“枪弹”。持怀疑态度的学者为了解释“枪弹论”解释不了的现象,纷纷提出各自的假说。社会学家和广告专家,运用“类型论”的理论研究受众,发现要使宣传有效果,除了传媒的刺激之外,还有不少别的因素,如年龄、文化程度、财富多少等在起作用;哥伦比亚大学研究者认为,受众事实上都分属于不同的团体或家庭,各自的思想、行为规范制约着传媒的作用;二级传播论者的研究认为,人际(个人与个人之间)传播的有效率,远比大众传媒的有效率高;持“个人差异”说的学者认为受众由于一、各自的立场不同,二、各自所属的政党、团体、学校、家庭的思想影响不同,三、各自的亲身经历不同,四、各自的个性品格不同,因此倾向性、选择性、听从性和抗拒性也不同,接受传媒的信息或观点的影响自然也有所不同。因此传播往往正效果、负效果、无效果同时具存。60年代中期,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鲍尔提出了“固执的受众”的概念,认为受众不像“枪弹论”说的那样消极、被动和一切都顺从的,而是积极、主动的。经过40年的演进,传播学关于受众的观念,从消极、被动发展为固执、自信和主动;关于传播的观念,从无可抗拒的力量发展到一种需要与其他因素结合而发挥作用的力量;关于传与受双方关系的观念,已经认识到双方都是主动的,都是从共享的信息中选择自己之所需。这就是“有限效果论”的社会的和理论的基础。“有限效果论”提醒人们不要夸大传播媒介的影响力,应该在研究它的各种制约条件的基础上,研究它可能发挥的作用。

为您推荐

《电影与电视特技效果的制作》

《电影与电视特技效果的制作》 : 〔英〕伯纳德·威尔基著,张中平译,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3月第1版。本书专门介绍在电影与电视的拍摄制作过程中如何制作各种特技效果,共阐述了几十个特技项目的制作..

电子特技效果发生器

电子特技效果发生器 : 在电视节目制作系统中,用来进行图像混合、分画面、软切换、键插入、画面转换、特技图案、叠加字幕、色键等处理的设备。又称为特技切换器或视频切换器。 ..

传播效果的双重

传播效果的双重:①它指带有说服动机的传播行为在受传者身上引起的心理、态度和行为的变化。②它指传播活动尤其是报刊、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的活动对受传者和社会所产生的一切影响和结果的总体,不管这些影响是有意..

传播效果的三个层面

戈尔丁大众传播的效果

戈尔丁大众传播的效果:分为四种类型(看图):英国学者戈尔丁以时间和意图两个要素相组合,将大众传播和效果分为四种类型:①短期的预期效果。包括“个人的反应”和“对媒体集中宣传报道活动的反应”两种。前者指特定信息在个人..

信源的可信性效果

信源的可信性效果:传播者决定信息的内容,但从宣传或说服的角度而言,不同的传播者,人们对它的接受程度是不一样的。人们首先要根据传播者本身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真伪和价值作出判断。可信性包含两个要素:一是传播者的信誉,二是..

信源休眠效果

信源休眠效果:由可信性带来的说服效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霍夫兰等人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会出现衰减,而低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则有上升的趋势。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