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源休眠效果:由可信性带来的说服效果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霍夫兰等人发现,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会出现衰减,而低可信度信源的说服效果则有上升的趋势。低可信度信源发出的信息,由于信源可信性的负影响,其内容本身的说服力不能得以马上发挥,处于一种“睡眠”状态,经过一段时间,可信性的负影响减弱或消失以后,其效果才能充分表现出来。此理论说明:信源的可信性对信息的短期效果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但从长期效果来说,最终起决定作用的是内容本身的说服力。
- 欢迎来到文学网!
上限效果:艾蒂玛和克莱因于1977年提出“上限效果”。观点是:人上对特定知识的追求并不是无止境的,达到某一“上限”后,知识量的增加就会减慢乃至停止下来。社会经济地位高者获得知识的速度快,其“上限”到来的也就早;那些经..
传播警钟效果:运用“敲警钟”的方法唤起人们的危机意识和紧张心理,促成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向一定方向发生变化。“敲警钟”有双重功效:(1)它唤起人们的注意,促成他们对特定传播内容的接触;(2)它促使人们迅速采取对应行动。但..
传播效果的魔弹论和皮下注射论:媒介本身被认为是根据媒介和媒介内容的控制者的意志,以强大的力量去形成舆论和信念、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并指导人们的行为(BauerandBauer,1960)。核心观点,传播媒介拥有不可抵抗的强大力量,它..
强大效果论:美国学者沃纳·赛弗林与小詹姆斯·坦卡特对传播的实际效果及其发展的趋势所提出的理论假设。联邦德国传播学者伊丽莎白·诺埃尔一纽曼在她的著作《重归大众传播的强力观》一书中明确地阐发了这一假设。她认..
适度效果论:传播效果研究理论之一,由美国德克萨斯大学的沃纳·赛弗林和小詹姆斯·坦卡特在70年代有关大众传播效果研究进行综合考察后提出。这些研究包括:创新扩散论,使用与满足论。确定议程论,文化规范论、信息寻求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