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即理: 理学家的人性学说。宋程颢、程颐首先提出。二程接过张载把人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的观点,进而提出《中庸》中的“天命之谓性”,“此言性之理也”(《二程遗书》卷二十四)。“性即理也,所谓理,性是也”(同上,卷二十二)。朱熹继承发展此说:“性,即理也。天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气以成形,而理亦赋焉,犹命令也。于是人物之生,因各得其所赋之理,以为健顺五常之德,所谓性也”(《中庸章句》)。理学家断定人具有仁、义、礼、智、信等先验的道德本性,为“穷天理,灭人欲”的教
育纲领提供人性论的依据。参见“天命之性”。
为您推荐
复性说: 唐代李翱关于人性与教育作用的学说。认为性是人先天的内在本质,是善的;性之动而产生情,情是人后天的外在表现,是恶的。喜、怒、哀、惧、爱、恶、欲之情掩匿了善性,使之难得扩充。故须去情、复性(恢复人善的本性)。复..
人性善恶混: 西汉扬雄的人性学说。扬雄认为,人性兼含善恶,两者相杂,非独善或独恶。所谓“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法言·修身》)。强调教育的作用在于“修性”:“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
仁政: 孟子政治学说。孔子提倡礼治和德政,认为“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论语·子路》)。孟子继承和发挥孔子的思想,认为王者行政即“施仁”的过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孙丑上》)。
他对梁惠王说..
王道: 儒家的政治主张。与“霸道”相对。指“以德服人”,用“仁政”进行统治。《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孟子·梁惠王上》:“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主张王道,大要为“以德行仁者王”,“以德服人者,中..
才性论: 古代关于才性关系的论述。孟子较早提出“才”与“性”概念,其义无严格区分,认为人的才质与本性一样是先天的。“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孟子·告子上》)。东汉王充始将才、性分为两义:“人性有善有恶,犹人才有高..
理欲之辩: 中国古代关于天理人欲的论辨。《礼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宋明理学把伦理纲常上升为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