才性论: 古代关于才性关系的论述。孟子较早提出“才”与“性”概念,其义无严格区分,认为人的才质与本性一样是先天的。“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孟子·告子上》)。东汉王充始将才、性分为两义:“人性有善有恶,犹人才有高有下也,高不可下,下不可高”(《论衡·本性》)。至魏晋南北朝,“才性之辩”,即才性异同关系成为中心论题。出现了才性同、才性合、才性异、才性离四种不同的观点。涉及才能与德行、现象与本质、才能与性格、才能与气质、天赋与教育等各类问题。宋儒多喜论才性。张载分性为“天地之性”与“气质之性”;并将才划入“气质之性”,“人之刚柔缓急,有才与不才,气之偏也”(《张子正蒙·诚明》);程颐承此观点说“性出于天,才出于气”(《二程遗书》卷十九);“性无不善,其所以不善者才也”(《程氏外书》卷七)。朱熹则认为才性有所合:“人有是性,则有是才。性既善则才亦善”(《四书章句集注》)。清颜元、戴震主才性统一论。颜元说“才非他,即性之能也”(《存性编》卷二);“心之理曰性,性之动曰情,情之力曰才”(《习斋年谱》卷下)。戴震认为才是性的外在表现:“才者人与百物各如其性以为形质,而知能遂区以别焉, 由成性各殊,故才质亦殊。才质者,性之呈也”(《孟子字义疏证·才》)。
为您推荐
理欲之辩: 中国古代关于天理人欲的论辨。《礼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宋明理学把伦理纲常上升为天..
三表: 墨子提出的判断是非利害的三条标准。墨子认为,认识正确与否,不单凭名词概念,须据客观实际检验。《墨子·非命上》:“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根据历史..
存心养性: 亦作“存养”。孟子的教育作用学说。孟子倡“性善”,认为人生来即具有道德观念的萌芽,“仁、义、礼、智根于心”。故主张:“存其心,养其性”(《孟子·尽心上》),扩充先天固有的善性。宋明理学家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
天人之辩: 古代关于天与人、“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关系的论辩。殷周时“天命”观念处于支配的地位,“天”被当作主宰一切的最高神。春秋战国时期,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非所及也,何以知之”(《左传·昭..
性善说: 孟子的人性论观点。谓人生命性善。《孟子·告子上》:“人之性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肯定道德意识具有先验的性质。但并非认为人生来即具有“..
行先知后: 说明清之际王夫之的认识论学说。宋朱熹认为“‘知之非艰,行之惟艰’,工夫全在行上”(《朱子语类》卷十三)。他又说“论先后,知为先;论轻重,行为重。”明王守仁则倡“致良知”说,“良知自知原是容易的,只是不能致那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