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善恶混: 西汉扬雄的人性学说。扬雄认为,人性兼含善恶,两者相杂,非独善或独恶。所谓“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人,修其恶则为恶人”(《法言·修身》)。强调教育的作用在于“修性”:“学者,所以修性也。视、听、言、貌、思,性所有也。学则正,否则邪”(《法言·学行》)。
- 欢迎来到文学网!
仁政: 孟子政治学说。孔子提倡礼治和德政,认为“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论语·子路》)。孟子继承和发挥孔子的思想,认为王者行政即“施仁”的过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孟子·公孙丑上》)。 他对梁惠王说..
性恶说: 荀子的人性学说。《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认为人生来就具有爱好财利等自然情欲,即天性;善的道德伦理观念是后天人为加工的结果;强调性伪之分。又认为,没有自然本性,就用不着社会道德伦理的人为加工..
王道: 儒家的政治主张。与“霸道”相对。指“以德服人”,用“仁政”进行统治。《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孟子·梁惠王上》:“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主张王道,大要为“以德行仁者王”,“以德服人者,中..
理欲之辩: 中国古代关于天理人欲的论辨。《礼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宋明理学把伦理纲常上升为天..
三表: 墨子提出的判断是非利害的三条标准。墨子认为,认识正确与否,不单凭名词概念,须据客观实际检验。《墨子·非命上》:“言必有三表。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古者圣王之事(根据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