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恶说: 荀子的人性学说。《荀子·性恶》:“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认为人生来就具有爱好财利等自然情欲,即天性;善的道德伦理观念是后天人为加工的结果;强调性伪之分。又认为,没有自然本性,就用不着社会道德伦理的人为加工;没有这种人为加工,人性就不能自发地由恶变善,提出了“化性起伪”的观点。理想人格要从改变自然本性开始,不断努力于伦理道德的
履践。这就为重视教育的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 欢迎来到文学网!
王道: 儒家的政治主张。与“霸道”相对。指“以德服人”,用“仁政”进行统治。《书·洪范》:“无偏无党,王道荡荡。”《孟子·梁惠王上》:“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孟子主张王道,大要为“以德行仁者王”,“以德服人者,中..
才性论: 古代关于才性关系的论述。孟子较早提出“才”与“性”概念,其义无严格区分,认为人的才质与本性一样是先天的。“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孟子·告子上》)。东汉王充始将才、性分为两义:“人性有善有恶,犹人才有高..
理欲之辩: 中国古代关于天理人欲的论辨。《礼记·乐记》“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宋明理学把伦理纲常上升为天..
存心养性: 亦作“存养”。孟子的教育作用学说。孟子倡“性善”,认为人生来即具有道德观念的萌芽,“仁、义、礼、智根于心”。故主张:“存其心,养其性”(《孟子·尽心上》),扩充先天固有的善性。宋明理学家继承和发展了这一思..
义利之辩: 中国古代思想家关于道德行为与功利关系的论辩。义,指言行符合一定的道德准则;利,指利益、功利。孔子以义、利区分“君子”与“小人”,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要求“见利思义”,以义节制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