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

赵匡: 唐经学家。字伯循,河东(治今山西永济西)人。师事啖助,通《春秋》,官至洋州刺史。曾著《举选议》,批评科举制度的弊端。认为进士惟重诗赋,“务求巧丽,以此为贤”,“不惟无益于用,实亦妨其正习”。明经口问大义,又诵疏文,而于当代礼法,鲜有所知,“所习非所用,所用非所习”。士子为竞争驱使,奔走于公卿之门,以求荐引,“业因儒雅,行成险薄”,败坏社会风气。并指出最大的弊病,还在于应举之人悉聚京师,不仅“羁旅往来,縻费实甚”;而且,“文簿烦杂,因此偷滥”,以至“入试非正身,十有三四,赴官非正身,十有二三”。曾补订啖助所撰《春秋集传集注》和《春秋统例》,并自撰《春秋阐微纂类义统》。认为《春秋》文简意晦,经文或有缺误,开学者怀疑经传之风。

为您推荐

张荐明

张荐明: 后晋道士。燕(今河北)人。少以儒学游河朔(今黄河以北),后去为道士,通老子、庄周学说。后晋高祖延入内殿讲《道德经》,“闻宫中奏时鼓,曰:‘陛下闻鼓乎?其声一而已。五音十二律,鼓无一焉,然和之者鼓也。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

李之才(?—1045)

李之才(?—1045): 北宋教育家。字挺之,青社(今属河南)人。天圣八年(1030)同进士出身。曾从河南穆修学《易》。初官卫州,获嘉主簿,权共城令。曾为邵雍师,授以陆淳《春秋》、《易》,雍卒以《易》名世。后调孟州司法参军,又辟为泽州签..

皇甫湜(约 777—约 830)

皇甫湜(约 777—约 830): 唐文学家。字持正,睦州新安(今浙江淳安)人。与李翱同学文于韩愈,为韩门嫡传弟子之一。元和进士。官至工部郎中。积极参与古文运动。论“文”与“理”的关系,认为文者言之华,意新则怪,出众则奇。文之用..

王孝通

冯伉(744—809)

冯伉(744—809): 唐学官。京兆(今陕西西安市)人。大历初,登五经秀才科。建中四年(783),又登博学三史科。任醴泉令时,为改易风俗,重视社会教育,著《谕蒙》十四篇,宣扬仁义,劝学务农,每乡给一卷,使其传习。历官给事中、太子侍读、兵部..

石昂

石昂: 五代私学大师。后晋青州临淄(今山东淄博)人。苦读经学,不喜佛说,藏书数千卷,不求仕进。“喜延四方之士,士无远近,多就昂学问,食其门下者或累岁”(《新五代史·石昂传》)。节度使符习委为临淄令。监军杨彦朗讳“石”,更其姓..

种放(?—1015)

种放(?—1015): 北宋经师。字明逸,洛阳(今属河南)人。性嗜酒,与母俱隐终南豹林谷之东明峰,自号云溪醉侯,又号退士。以讲习为业,从学者甚众,得束脩以养母。因名声颇大,多次应诏入朝。每至京师,秦雍生徒多就而受业。曾为右谏议大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