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翱(772—841)

李翱(772—841): 唐哲学家、学官。字习之,陇西成纪(今甘肃秦安西北)人。贞元进士。曾从韩愈学古文。元和初为国子博士兼史馆修撰。后官至山南节度使。他主要继承儒家思孟学派,又深受佛学影响,《复性书》三篇是其代表著作。倡性善情恶说。认为性是天生,情(喜、怒、哀、惧、爱、恶、欲)是性所派生,“情者性之动也。”性无不善,情则有善有不善。凡人之性与圣人之性本来是相同的,其所以有区别,是由于圣人得天性而不惑,百姓则溺于情而不能知其本;犹如“水之浑也,其流不清;火之烟也,其光不明”基于这种观点,主张教育的作用在于“复性”,即排除情欲,“沙不浑流斯清矣,烟不郁光斯明矣,情不作性斯充矣”。修养方法是“无思无虑”,“斋戒其心”。论者谓与佛家的“渐悟”、“顿悟”极为近似。著有《李文公集》。

为您推荐

徐锴(920—974)

徐锴(920—974): 南唐文字学家。字楚金,扬州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一说袁州万载(今属江西)人。自幼丧父,家中贫穷,自学而知书识文。长于小学,文笔不凡,与兄铉齐名,号“大小二徐”。累官秘书省正字、内史舍人。宋开宝五年(972)为江州..

陆质(?—805)

陆质(?—805): 唐经学家、学官。初名淳,后改名质,字伯冲,吴郡(今江苏苏州)人。师事啖助,传其《春秋》学。历官国子博士,信州、台州刺史,太子侍读。以《左传》虽长于述事,但发明大义则不如《公羊传》、《穀梁传》,遂综述《春秋》义..

周昉

周昉: 唐画家。字景玄,又字仲朗,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官越州、宣州长史。工仕女,初学张萱,后则小异,多写贵族妇女,优游闲佚,容貌丰肥,衣褶劲简,色彩柔丽,为当时宫廷、士大夫所重。曾创制具有华丽特色的“水月观音”。雕塑者仿效之..

乐史

张籍(约 768—830)

张籍(约 768—830): 唐诗人、学官。字文昌。和州乌江(今安徽和县乌江镇)人。贞元进士,自称“学诗为众体”,以能诗名当代,古体诗更杰出,与当时公卿名士交游,韩愈尤重之。历官国子助教、秘书郎、国子博士、水部郎中、国子司业。..

冯道(882—924)

冯道(882—924): 五代大臣。字可道,瀛州景城(今河北交河东北)人。自幼好学能文,历事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朝十君;契丹灭后晋,又事契丹。其间三入中书,为太傅,居相位二十余年。自号“长乐老”。出镇同州(今陕西大荔县)时,曾捐资..

啖助(724—770)

啖助(724—770): 唐经学家。字叔佐,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后徙居关中。博通经术,不守章句。天宝末,曾任丹阳主簿。秩满,隐居著述。深研《春秋》,考核《三传》短长,以为《左传》解义多谬,《公羊传》、《穀梁传》较优,撰成《春秋集传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