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愔(511—560): 北朝魏、齐官员。字遵彦,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幼时在家馆。其家馆昆季就学者三十余人,为豪门学馆的典型。六岁学史书,十一岁受《诗》,《易》,好《左氏春秋》。因政局动乱,变姓名,自称刘士安,入嵩山隐居。后东入田横岛,以讲诵为业,人称刘先生。北魏、东魏时,历官给事黄门侍郎、散骑常侍,超拜吏部尚书,加侍中、卫将军,侍学典选。天保初,以本官领太子少傅。掌管选举二十余年,以提拔人材为己任。后遇祸被杀。所著诗赋表奏书论甚多,门生搜集所得者万余言。
为您推荐
张讥: 南朝梁、陈学者、学官。字直言,清河武城(今属山东)人。少通《孝经》、《论语》,好玄言,受学于汝南周弘正。仕梁,为士林馆学士。入陈,为国子助教。周弘正领国子祭酒,讲《周易》时,参与论议,辩难锋利,弘正服输。后主时,为国子..
徐遵明(475—529): 北魏学者、教育家。字子判。华阴(今陕西渭南)人。年少时曾多次易师,后又不出门院六年,学习经义,终成名儒。为魏晋以后,沿袭东汉儒家经说的北学宗师。郑注《周易》、《尚书》、《三礼》,服虔注《春秋》,皆其所..
苏绰(498—546): 西魏官员。字令绰,京兆武功(今属陕西)人。为宇文泰所信任,官至
大行台度支尚书兼司农卿,助泰改革制度、制定计帐、户籍等法。又为六条诏书(治心身、敦教化、尽地利、擢贤良、恤狱讼、均赋役),并规定地方官吏..
高允(390—487): 北魏大臣、学官。字伯恭,渤海蓨(今河北景县东)人。少年时曾入沙门为僧,不久还俗,担笈负书,千里追师就业,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尤好《春秋公羊传》。北魏神 三年(430),因为官获罪,还归乡里,居家教学,门下就业生徒有千..
邢邵(496—?): 一作邢劭。北朝魏、齐学官。字子才。河间鄚(今河北任丘北)人。北齐官中书监,摄国子祭酒,授特进。尝与人辩论“神灭”问题,坚持“神之在人,犹光之在烛,烛尽则光穷,人死则神灭”的见解,反对佛教的神不灭论,为北朝有数..
魏孝文帝(467—499): 即拓跋宏。北魏皇帝。励行汉化政策,进行改革。太和十七年(493)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改变鲜卑风俗、服制、语言,奖励鲜卑与汉族通婚。重视教育,学校制度更求完备,除设立国学、太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