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邵(496—?): 一作邢劭。北朝魏、齐学官。字子才。河间鄚(今河北任丘北)人。北齐官中书监,摄国子祭酒,授特进。尝与人辩论“神灭”问题,坚持“神之在人,犹光之在烛,烛尽则光穷,人死则神灭”的见解,反对佛教的神不灭论,为北朝有数的反佛思想家。博学能文,下笔神速,文章典丽。每一文出,京师为之纸贵。与文学家温子异齐名,时称“温邢”,又与魏收并称“邢魏”。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辑有《邢特进集》。
- 欢迎来到文学网!
魏孝文帝(467—499): 即拓跋宏。北魏皇帝。励行汉化政策,进行改革。太和十七年(493)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都洛阳。改鲜卑姓氏为汉姓,改变鲜卑风俗、服制、语言,奖励鲜卑与汉族通婚。重视教育,学校制度更求完备,除设立国学、太学..
王元规(516—589): 南朝梁、陈学官。字正范,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西南)人。从师沈文阿,通《春秋左氏传》、《孝经》、《论语》、《丧服》。仕梁,官宣城王记室参军。入陈,历官鄱阳王府记室参军、国子助教,迁国子祭酒。曾为陈后主..
魏献文帝(454—476): 即拓跋弘。北魏皇帝。坚持汉化教育政策,除中央立国学外,又于州郡建学校。应尚书李之请,由高允拟订郡国建学计划,于天安元年(466)下令立学,郡置博士二人、助教二人、学生六十人。是为北魏郡国立学校之始..
魏太武帝(408—452): 即拓跋焘。北魏皇帝。坚持崇儒政策,重视培养儒士。始光三年(426)于城东建立太学一所,今天下州郡选派才学之士,进京求学。征聘名儒、学者数百人,任命卢玄、高允等为博士,其他人分别录用。因之士子相互勉励,..
周弘正(496—574): 南朝梁、陈教育家。字思行,汝南(今河南省中部)人。十五岁召补国子生。即于国学讲《周易》,同学传习。入学不及半年,已堪为师表。梁时起家太学博士,历任国子博士。倡导弟子自由辩论,时城西立土林馆,居以讲授,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