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修

    方修 :

出生于中国,原籍广东潮安。1938年随母亲到马来西亚吉隆坡与父亲团聚。1951年起担任《星洲日报》编辑,主持《星洲周刊》杂志,兼编《妇女园地》《儿童园地》《社会服务》。1956年调编《南洋新闻》,并先后兼编《文艺》《星期小说》《青年知识》《文化》等副刊。1978年底退休。曾担任新加坡大学中文系兼职讲师,负责“马华新文学”“中国新文学”“鲁迅研究”等教学工作。

20世纪60年代开始整理战前马华文学,编辑了一系列马华文学选集,并出版了一套十卷本的马华新文学大系。共收集自1919~1941年间马华各文体的文学作品,包括理论一集、二集,小说一集、二集,散文集,诗集,戏剧集,剧运特辑一集、二集及史料集。这套大系具有重要历史文献价值和参考作用,在东南亚甚至世界华文文学研究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其他重要作品还包括《新马华文新文学六十年》(上下册)、《马华新文学简史》和《战后马华文学史初稿》。此外还从事散文、杂文和诗词创作。

由于方修的重大贡献以及在新马华文文坛上的重要的地位,他被誉为“马华文学史的拓荒与奠基者”“新马文史家第一人”,2008年获南洋理工大学孔子学院基金会颁发的首届“南洋华文文学奖”。

为您推荐

马赫穆德·都拉特阿巴迪

马赫穆德·都拉特阿巴迪 : 生于霍拉桑省萨布兹瓦尔市。童年在农村度过,没有受过系统教育,做过各种各样的杂活,比如放牧、修鞋、剃头、在工厂当学徒等。到德黑兰后先是在一家印刷厂做码字工,后在一家剧院..

伊兹丁·穆纳赛赖

伊兹丁·穆纳赛赖 : 生于巴勒斯坦哈利勒省。从小喜欢写诗,少年时期便在当地畅销的文学杂志上发表文章。1968年,在开罗大学取得了阿拉伯语言和伊斯兰教义学学士学位。随后移居约旦。1970~1973年担任约旦..

《克利达尔》

《克利达尔》 : 共计10卷,出版于1978~1984年。“克利达尔”是伊朗霍拉桑地区一座山脉和一个村庄的名字。这部作品成功地描写了伊朗现代史上霍拉桑地区波澜壮阔的农民起义运动及伊朗农民的悲剧命运,是一..

《阿胡夫人的丈夫》

阿尔伯特·曼米

阿尔伯特·曼米 : 生于突尼斯城的犹太贫民区,卒于法国巴黎。父母均为犹太人,兼有柏柏尔族血统。毕业于阿尔及尔大学哲学系,后赴法国索邦大学进修,回国后在一所高中任教。突尼斯独立后迁居法国,任教于技校..

《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 : 苏联高等学校出版社1978年出版,作为苏联高校教科书通行于世。中文版由王忠琪等翻译,更名为《文学原理》,1985年由三联书店出版。波斯别洛夫是20世纪20年代后期苏联文论界庸俗社会学派首..

《苏璐奇不在场》

《苏璐奇不在场》 : 出版于1979年。小说以两条线索平行展开:苏璐奇家庭的毁灭与乡村的消失交织在一起。苏璐奇的不在场,象征着在伊朗的现代化变革中,伊朗自身文化传统的依靠与屏障全都消失不在场,在这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