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巴利语文学

    印度巴利语文学 :

巴利语是印度早期佛教使用的语言。佛教创始人佛陀释迦牟尼在世时,反对用婆罗门教经典语言梵语宣教,而主张用佛教徒各自的方言俗语宣教。释迦牟尼本人的宣教地区主要在摩揭陀和拘萨罗地区,因而他主要用这两个地区的方言宣教。释迦牟尼去世后,先后举行过三次佛经结集,在公元前3世纪形成经、律、论三藏。此后,这部三藏传入斯里兰卡,在前1世纪用文字写定,流传至今。

这部三藏可以称为小乘上座部三藏,也可以称为巴利语三藏。其中,律藏是确定僧团的规则和比丘、比丘尼的日常生活戒律。经藏是佛陀及其弟子宣讲的佛教教义。论藏用以论证和阐述佛教教义。佛经经文有个普遍特点:为了吸引广大民众,采用通俗的寓言故事或生动的譬喻阐发教义;文体不拘一格,有散文体、韵文体和韵散杂糅体。这样,不少佛经含有文学成分或带有文学色彩。

在巴利语三藏中,经藏的小部中包含的文学成分最为丰富,它共有15部经,其中的《法句经》《上座僧伽他》《上座尼伽他》《经集》和《佛本生故事》是巴利语佛教文学的代表作。《法句经》是一部格言诗集,共有423首,分为26品,每品围绕一个主题,内容是关于佛教义理和人生哲理的教诲。这些偈颂诗律简易,语言朴素,比喻生动,警句迭出,因而深受读者喜爱,盛传不衰。《上座僧伽他》是比丘创作的诗歌,共有107首,侧重表现比丘修行生活的精神体验。《上座尼伽他》是比丘尼创作的诗歌,共有73首,侧重表现比丘尼个人的生活经历。《经集》分为《蛇品》《小品》《大品》《八颂经品》和《彼岸道品》5品,每品又分为若干章,共有72章。文体以偈颂为主,内容主要涉及人生观、伦理观和修行方法,而非关于教义的抽象思辨,反映了原始佛教的状况。《佛本生故事》是一部庞大的寓言故事集,讲述释迦牟尼前生的故事,共有547个。按照佛教的说法,释迦牟尼在成佛以前只是一个菩萨,经过无数次轮回转生,在每次转生中行善积德,最后才成佛。这些故事采用韵散杂糅的文体,语言通俗生动,风格质朴幽默,至今仍在亚洲信奉佛教的国家和地区广为流传。

为您推荐

《印度民间故事》

《印度民间故事》:[印]罗易乔杜里编。韩玉宝译。湖南少年儿童出版社1989年5月版。16.2万字。共汇集66则印度民间故事。作品反映从王公贵族到商人、僧侣、普通平民等印度社会各阶层人们的生活,从不同侧面表现出印度社会的..

《印度短篇小说选》

《印度短篇小说选》:[印]泰戈尔等着。谢冰心等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1月版。29万字。收印度22位作家的31篇作品,包括泰戈尔的《素芭》、古勒伯卡歇·辛赫的《眉纳嫂嫂》、普列姆昌德的《可番布》、阿钦特亚·库玛尔..

《印度古代文学史》

《印度古代文学史》:季羡林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8月版。44万字。共5编31章。第一编“吠陀时期”,介绍公元前1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的作品《梨俱吠陀》和《奥义书》等;第二编“史诗时期”,介绍公元前4世纪至公元3、4世..

《印度古代诗选》

印度与印度尼西亚艺术史

出版时间:1993-09 印度与印度尼西亚艺术史 : 印度库马拉斯瓦密(Ananda Kentish Coomaraswamy,1877~1947)著。1927年纽约第一版,1950年伦敦第二版。库马拉斯瓦密是印度艺术史家,曾任美国波士顿美术馆印度部管理人..

《印度之行》

《印度之行》:[英]福斯特着。石幼珊译。重庆出版社1988年8月版。27.4万字。小说。描写英国妇人摩尔夫人与奎斯迪小姐同去印度探望作殖民官的隆尼,他是奎斯迪小姐的未婚夫,又是摩尔夫人的儿子。热情好客的印度医生阿济兹为..

通往印度之路

通往印度之路 : 美国长诗。惠特曼(见“草叶集”)著。最初发表于1871年,是一本包括75首诗的小册子的首篇,小册子以长诗的标题命名。同年收入《草叶集》第5版。中译文李野光译,收入楚图南与李野光合译的《草叶集》,19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