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河印章

    印度河印章 : 印度河文明时代(约公元前2300~前1750)的小型雕刻。自19世纪中叶以来,印度河文明遗址出土了许多带有浅浮雕的印章,总计达2000多枚。印章一般用冻石、粘土、象牙和铜等材料制成,尤以冻石居多。除少数圆形、椭圆形和矩形外,基本呈方形,尺寸大小分别由12.7至2.3厘米不等。印章先经雕刻,后涂釉加热,故表面色白而有光泽。它们大多背面有穿孔凸钮,便于执用或贯绳佩戴。鉴于印章上的文字至今尚未解读成功,其主要用途和雕刻内容还不十分清楚。据学者们推测,上面的铭文恐系印主的名衔,雕刻的图案可能是某种崇拜物,它们被用于封泥和标明身份,或者为宗教护身符。

  印章上的浮雕形象,多为当时印度习见的动物,如犀、象、虎、鳄鱼等;还有许多幻想的复合动物,如牛角虎、三头兽等。其中瘤牛的形象尤为传神,刀法浑厚有力,线条变化多样,充分揭示出动物内在的生命感。另有一种被通称为兽主的形象,可能是作为兽主的印度教大神湿婆的原型,具有后来印度教美术造型中的若干要素。此外,尚有被崇拜的蛇神和菩提树女神等形象。一些印章上还描绘了古代印度河流域人民狩猎、航行和娱乐的场面。印章上的几何纹和植物装饰图案也颇有特点,计有方纹、环纹、丁纹、吉祥纹和菩提叶纹等。
  由于印度河文明分布的地域十分辽阔,西北部直达伊朗边境,因此其文明自然会与美索不达米亚的文明发生联系,相互影响,这在两地类似的印章上可见端倪。

为您推荐

《怎样刻印章》

《怎样刻印章》:陈寿荣编着。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年5月版,1980年7月版。4万字。介绍印章知识和刻法。共7部分:一、印章的艺术价值和用途;二、印章的发展概况;三、刻印章的方法和要求;四、刻印章的用具;五、对初学刻印章者..

《印章艺术概说》

《印章艺术概说》:韩天衡、孙慰祖编着。高等教育出版社1988年12月版。18万字。上编分述铜印时代(战国至宋元)的印章艺术、石章时代(明清)的篆刻艺术、篆书艺术、边款艺术、印纽艺术;下编分述刻印的工具与材料、刻印过程..

印度河印章

印度河印章 : 印度河文明时代(约公元前2300~前1750)的小型雕刻。自19世纪中叶以来,印度河文明遗址出土了许多带有浅浮雕的印章,总计达2000多枚。印章一般用冻石、粘土、象牙和铜等材料制成,尤以冻石居多。除少数..

印度河文明时期美术

印度工艺美术

印度工艺美术 : 南亚次大陆印度河文明时代(公元前2300~前1700)至印巴分治(1947)的工艺美术。包括陶瓷、装饰品、象牙雕刻、印染织绣等。   陶瓷  印度制陶工艺起源于印度河文明时代。当时的陶器大致可分..

加尔各答印度博物馆

加尔各答印度博物馆 : 印度政府设立的以艺术考古为主的综合性博物馆。1814年由英国皇家亚洲协会创办,1875年建馆,后逐渐扩建充实。   全馆平面呈方形,内辟方形中庭,共分3层。第1层包括:①正面入口门厅,陈列..

印章

印章 : 现存最早的印章实物为安阳殷墟出土的三枚商玺(目前学术界对其性质还有争议)。在春秋战国时期,印章已被大量制作并广泛使用。印章的使用方法最初是随身佩带作为身份证明,或在传递公文、物品时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