浓淡得宜:【浓淡得宜】说明描画艺术表现中设色的浓与淡,应配合得宜而不失当。
清郑绩《梦幻居画学简明》卷一《论忌》:“浓淡失宜,不独近浓远淡已也。
盖山石必有阴阳,有阴阳,则有明嗨;有明嗨,则有浓淡矣。
更有渲淡接气,以补意到笔未到之处。
故或无或有,如烟如云,生动活泼之机,全向墨中浓淡微妙而出。
浓淡得宜,则通幅生动;浓淡失宜,则全图死煞。
学者最宜留心也。
”描写对象的远近所造成的浓淡,描绘对象的阴阳向背所造成的浓淡,接通无画处与有画处之间的灵气运行的渲淡,都应当配得恰到好处,才可能使整个艺术形象栩栩如生。
清笪重光《画》也说:“宜浓而反淡,则神不全)宜淡而反浓,则能不足。
学山椎之用花青,每多龊;仿一峰之喜浅绛,亦少精神。
乃知惨淡经营,似有似无,本于意中融变;即令朱黄杂沓,或工或诞,多于象外追维。
千笔万笔男,当知一笔之难;一点两点工,终防多点之拙。
山川之气本静,笔躁动而静气不生:泉之姿本幽,墨粗疏则幽姿顿减。
然画卤的浓淡得宜,决定于作者于对象取态的浓淡得宜。
清沈宗骞《芥舟学画编》卷三《传神·用笔》:“若能先相其人之面,摘其应用笔处,以笔直取之,轻重恰合,浓淡得宜,既不令其模糊,复不使其著迹。
盖不模糊,则浑融之中,不没清朗神气不著迹,则显豁之中,不失圆润意思。
于是清神奕奕,秀骨珊珊,虽导常形状,一经其笔,无不风趣可喜,而仍能宛以肖之。
”
- 欢迎来到文学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