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起义歌谣

    农民起义歌谣 : 历代农民起义运动中产生的韵文作品。它是传统歌谣中政治色彩最浓、革命性最强的一部分。在这类歌谣里,往往通过对起义运动及其领袖人物的歌颂与评价,直接表现出广大人民特别是劳动人民的政治态度。
  农民起义歌谣的形成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起义军有意识地利用歌谣形式编写和传播的,目的是宣传起义军的政治主张、政策纲领和部队纪律等,借以鼓舞、教育起义战士并号召和发动广大群众。如李自成起义时广为传播的"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明季北略》)就是这类作品。另一种则是出于广大群众对起义军的拥护,自发地编唱并流传开来的。这一种歌谣数量最多,构成了农民起义歌谣的主体。其所表现的题材相当广泛:有对起义领袖和战斗英雄人物的赞颂,如歌颂隋末农民起义军的《隋大业长白山谣》:"长白山前知世郎,纯著红罗锦背裆。长矟侵天半,轮刀耀日光,上山吃獐鹿,下山吃牛羊。忽闻官兵至,提刀向前荡。譬如辽东死,斩头何所伤"等;有对起义军革命政策与军民关系的讴歌,如赞美太平军的"长毛到西兴,债务都零清;长毛到西兴,光棍好成亲"等;有对起义军的神勇及其战斗事迹的描述,如明代瑶族起义歌谣"撞石鼓,官家为我虏;吹牛角,我兵齐宰割"等;有对阶级敌人反动虚弱本质的揭露与嘲讽,如义和团时期的"聂子(士)成,真狗熊,见了百姓就瞪眼,见了洋人叫祖宗"等。还有一些产生在起义失败后的歌谣,则表现了广大群众对起义军及其领袖的怀念,如方腊起义失败后的歌谣"水氽童家店,方腊出二遍",即表现了浙江淳安人民对方腊的怀念之情,和期望起义再度兴起的心愿。
  农民起义歌谣,除少数叙事体的作品外,大都比较短小,句数和字数也比较自由。在语言的运用上具有精练、质朴、易于上口的特色。

为您推荐

《起义》

《起义》:[罗马尼亚]L.列勃里亚努着。黎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8月版。39万字。小说。以浓重的笔调,强烈的时代感,描述农民大起义的酝酿、爆发和被残酷镇压的情景。1907年,农民起义席卷全国,农民自发地举起义旗,烧庄园,赶..

《农民》

《农民》:[法]巴尔扎克着。资中筠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89年9月版。24万字。反映法国大革命以后封建土地所有制的解体和农村生产关系的变革。是《人间喜剧》“乡村生活场景”中最有文献价值的作品。在谈到这部作品时,马..

起义

起义 : 罗马尼亚长篇小说。李·列勃里亚努著。写于1932年,发表于1933年。中译本1982年外国文学出版社出版,黎星译。李·列勃里亚努(Liviu Rebreanu,1885—1944),罗马尼亚现代小说家。生于乡村教师家庭。生前曾任罗马..

起义者

《陕西农民科学家的智慧和风格》

《陕西农民科学家的智慧和风格》:陕西科协等编。陕西人民出版社1961年6月版。7万字。介绍建国以来至60年代初在陕西地区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革新运动中涌现出来的13位农民科学家,有代表新农民风貌的王保京,第一个农民出身..

农民

农民 : 波兰长篇小说。符·莱蒙特著。创作于1904—1909年。中译本根据英译本译出,1981年8月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吴岩译。符·莱蒙特(Wiadysiaw Reymont,1868—1952),生于罗兹城附近的大柯别拉村。其父是个乡村教堂的..

农民起义

农民起义 : 南斯拉夫长篇历史小说。奥·谢诺阿著。发表于1877年。中译本据1955年苏联国家文学出版社的俄译本转译,1979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江诗苑译。奥·谢诺阿(Au-gust Senoa,1838—1881),南斯拉夫克罗地亚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