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南族文学

    毛南族文学 : 毛南族聚居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环江县,少数散居河池、南丹等县,有38000余人(1982)。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无文字。多通汉语和壮语,通用汉文。
  毛南族文学主要是口头文学,有民歌、神话、传说、故事、童话等。民歌以体裁分,有比、欢、排见、耍、朗5种,曲调28种。兼用毛南语、壮语歌唱。5种民歌体裁中,以比、欢为主,均为同声二人重唱的二声部山歌,且多为短歌。"比"带有"罗海"衬音,也称"罗海歌",有"比条"(七言比)、"比单"(五言比)、"比早"(急唱的比)、"比三纽"(三、七言)4种,多为情歌、苦歌;"欢"带有"罗喂"衬音,也称"罗喂歌",有"欢条"(五言欢)、"欢早"(急唱的欢)两种,多为礼俗歌。"排见"(七言排句)为叙事长歌,但叙事长歌也有用比、欢体的。"耍"是一种轻松活泼的小调,五言或杂以七言,唱腔近于比的称"比耍",近于欢的称"欢耍",多为祝贺歌,也用以唱儿歌。"朗"也是一种小调,五言,唱时戴假面具,多为主家举行婚礼、寿礼时请歌师演唱,内容多猥亵话,如今一般不再唱。
  民歌的格律,以"七言比"(即"比条")为代表,每章四句,第二、三句末字押脚韵,上句(单句)末字与下句(双句)中字或首字押腰韵或头韵。每篇三章,第一章为"母",第二、三章为"子",第一章四句于第二、三章中分别各重复其两句,八句唱成三章十二句(即一、二、三、四;五、六、一、二;七、八、三、四),这种重复唱法称为"勒脚"。
  毛南族散文体的口头文学有反映本民族的历史生活和现实生活的作品,如与石山、洪水、干旱、土司、盗匪、财主等作斗争的故事;有远祖神话《盘古的传说》;风物传说《花竹帽的传说》、《菜牛的传说》;山水传说《甘泉》、《七女峰》;武士故事《卢道一拔树驱敌》;童话《蜈蚣与鼻涕虫》等。还有一些故事,如《孟姜女送衣》、《龙女与汉鹏》(即螺蛳姑娘)、《董永》(即天仙配)等虽然来源于汉族,但在毛南地区流传后已经带上了浓郁的毛南族的民族色彩,是毛南人民的再创作,也是各民族文化交流的结果。

为您推荐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 : 文学的本质论和发展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形态本身不过是人类史的一个方面",而人类史不外是一部物质生产史。这一新的历史观,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的文学观与传统的文学观念有原则性的区别..

珞巴族文学

珞巴族文学 : 珞巴族居住在西藏自治区米林、墨脱、察隅、隆子、朗县。约2000余人(1982),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无文字。民间口头文学有神话、传说、故事、歌谣及史诗作品。西藏民主改革以前,珞巴族处在原始..

沦陷区文学

沦陷区文学 : 抗日战争时期,为日本侵略者占领地区的文学。从1937年 7月29日北平失守,1938年10月21日广州被占,1941年12月 8日上海沦陷(1937年11月12日中国军队撤出上海,但英、美、法等国控制下的上海租界地区尚未..

辽代文学

《良友文学丛书》

《良友文学丛书》 : 现代文学丛书。赵家璧主编。共40种,以小说为主,兼收散文和文艺论著。1933年1月至1937年6月,由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出版。   1932年秋,良友图书印刷公司由赵家璧任文艺编辑,并得到鲁迅的关怀..

傈僳族文学

傈僳族文学 : 傈僳族有48万余人(1982),主要聚居在云南西北部的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境内,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有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文字。   傈僳族文学主要是口头文学。每逢节日、婚礼、新房落成、狩猎和收..

黎族文学

黎族文学 : 黎族主要聚居在广东海南黎族、苗族自治州各县,人口80多万(1982)。其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1957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黎文,但一般仍通用汉文。   黎族文学基本上是口头文学,有神话、叙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