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显祖等造塔像记(书法)

韩显祖等造塔像记(书法):

【简介】:

全称《须弥塔主韩显祖造塔像记》。北魏永熙三年(534)六月刻。正书。九行,行十一字。题名十二行。首行二列,次行在像下一列。余各三行。淸王昶《八琼室金石补正》载:“高七寸六分,广一尺七寸三分。”曾归长白端方。有翻刻本。原刻本首行“熙三”二字间有石花一片,翻刻本无。《中国书法大辞典》着录。

【赏析】:

无独有偶,看了《韩显祖造像》之后,我们方知道书画合璧意识并不仅反映在《和寺尼道僧略造像》上。当然,它们之间仍有意识的强弱、显隐之别。

但是,在我们阅尽魏碑之后再来看《韩显祖造像》,就其文字或造像本身已不足以使我们产生更强烈的冲动。仅仅是造像,反映了善男信女们爲表示对佛的敬畏而题上自己的名字,并试图与那位塔主韩显祖一同传诸后世。

这种美妙的初衷也仅停留在主观的愿望上,事实上,经过历史长河的无情涤蕩,所遗留下来的也仅是文字反映出来的书法意象而已。更明确地说,这块石头上令我们感兴趣的也只是文字而并非内容。

因爲在大量的佛家供养人、信徒们造像题记中,一般文字仅是作爲一种简略的记述而已,固然天眞不泯,但其粗率有加。而在衆多题记中,《韩显祖造像》应当说是属于比较精緻的。

仅仅用“近于楷书”来评论这块碑显然太不负责任了。因爲与楷有源的现象屡见不鲜,但我觉得此碑更美妙处还在于笔画上富于摇曳的动感。

这并不是每块碑都可以给人产生这种感觉,隷书也不过一波三折而已,一般题记的魏碑大多如刀切,但此碑却在历经锻炼的笔画中显出略见行书的飘逸。但也许正是由于它这种不成熟,从而见出与楷、行、隷的血缘与距离。也由此使我们在粗疏中见出美妙的精緻,油然升起宝视把玩之念。

把作品的用笔趣味分爲两部分欣赏。一部分是锋露于外,一部分是含蓄流动。虽然皆出一人之手,但用笔不一,却可能形成两种审美效果。锋稜锐利的这部分,在作品中佔主导地位。它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即空中落笔而起,用笔戳入之后果断地递折而后行笔,不把方劲的稜角盖住而特意留下,即使三、四个笔画相迭,这种起笔翘首的痕迹也昂然存在,奇崛峭拔。而另一部分则是灵动圆润,气收于裹,神显于外,泯去稜角,后者补于前者,丰富了此作线条的意味。作者熟练于安排,作品章法有趣可寻,虽然一格一字,字型的处理各有奇趣,鳞羽参差,作者善用字格这一个小小的天地,把每个字摆成各种趣味盎然的不同形态,这是一种积极的利用。北魏无所谓书家,在书史上是一个大的系统,在这个系统之中,谁越能表达自己的特点,谁被后世激赏的可能性就越大。《韩显祖等造塔像记》的书法虽有个性却较微弱,这类风貌相近的作品在北魏是太多了。

为您推荐

王方略造像记(书法)

王方略造像记(书法):【简介】: 东魏天平三年(536)正月刻。淸王昶《金石萃编》载:“高广一尺三寸五分。”正书。十二行,行十二字。后题名八人。其八行至十一行上中间有龛穴长五字许。在河南偃师县古圣寺。《中国书法大辞典..

程荣造像记(书法)

程荣造像记(书法):【简介】: 东魏兴和二年(540)刻。正书。八行,行十二字。座右题名三行。原在山西长垣遽子祠。曾归嘉兴沈涛、南陵徐乃昌。《中国书法大辞典》着录。 【赏析】: 《程荣造像记》可以划分爲两个部分。这样..

张僧安造像记(书法)

张僧安造像记(书法):【简介】: 全称《辛乐县张僧安造像》。东魏天平四年(537)闰九月刻。正书。七行,行七字。旧在山东寿光。曾归泰安宫氏。《中国书法大辞典》着录。 【赏析】: 令人赏玩不已之作,当在似与不似之间。太相..

元宝建墓誌(书法)

邢生造像记(书法)

邢生造像记(书法):【简介】: 东魏兴和三年(541)六月刻。正书。五行,行四至八字不等。在山西孟县。《中国书法大辞典》着录。 【赏析】: 字距和行距都拉得那么宽敞,这是触角及作品的第一个感觉。作者这样分布,自有他的用意..

曹续生造像记(书法)

曹续生造像记(书法):【简介】: 西魏大统五年(539)十月刻。隷书。三截:上中俱四行,下八行,行四至二十二字不等。记五行,行十七至二十二字。有题名三列,一列三行,一列四行,一列二行。《中国书法大辞典》着录。 【赏析】: 《曹续..

李晏爲亡息罗睺造天宫像记(书法)

李晏爲亡息罗睺造天宫像记(书法):【简介】: 全称《佛弟子魏昌开国公李晏爲亡息罗睺造天宫像》。又称《河间王公主李夫人造浮图刊石》。北魏永熙三年(534)五月刻。正书。十六行,行十字。《中国书法大辞典》着录。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