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府君碑(书法)

葛府君碑(书法):

【简介】:

全称《衡阳太守葛祚碑》。三国吴碑。年月泐。何时出土不明。碑在江苏句容。据元陆友仁《砚北杂誌》记元时可识者也“只额十二字耳。”淸乾隆时孙星衍再次访得,始有搨本传世。额楷书,三行十二字。“吴故衡阳郡太守葛府君之碑”。爲现存楷书碑中最早者。

【集评】:

淸孙星衍云:“楷法之见于法帖者,则有程邈最先,然不足信;其见于碑碣,殆始于此,良可宝也。”缪荃孙云:“正书始于齐梁之间,吴时未尝有也。”刘熙载《艺槪》:“若吴《衡阳太守葛府君碑》则直是正书,故评者疑之。”康有爲《广艺舟双楫》:“尤爲正书鼻祖”,“高秀苍浑,殆中郞正脉,爲眞书第一古石。”

【赏析】:

由隷入楷的着名吴碑《葛府君碑》、《谷朗碑》,虽皆列爲楷书碑刻,然《谷朗碑》无论结体还是用笔,都具有浓郁隷意。而《葛府君碑额》虽不失汉隷朴厚凝重的风骨,但汉隷的那种横扁而势呈八分的形态却已蕩然无存,只有“之”字横捺尙未脱尽汉隷的遗意胎记。

字体的演变过程,从来就是一个缓慢的渐进过程,也没有明显的分界。然而,《葛府君碑》作爲书法长河中第一座极富意义的楷书石碑,与承緖长达四百多年的汉隷相对照,其章法结体直至点画的迥然一新,却不能不使人留下极爲深刻的印象。

此石十二字中,“故”、“衡”、“守”、“葛”、“府”等字字形方长,结体谨严,间架微向右上斜耸,“故”字左右揖让和谐默契。细观之,颇易让人联想到唐人的风貌与“似欹反正”的布局。当然历史的事实也许恰恰相反:唐人的风貌与布局,正是从《葛府君碑》这样一类书风中得到啓迪。

为您推荐

孙夫人碑(书法)

孙夫人碑(书法):【简介】: 全称《晋任城太守羊君夫人孙氏碑》。年月泐。据淸桂馥考爲西晋泰始八年(272)十二月立。淸乾隆五十八年(1793)江凤彝于山东新泰新甫山下访得。后移县学。今在山东泰安岱庙。隷书。二十行,行三十..

张朗碑(书法)

张朗碑(书法):【简介】: 西晋永康元年(300)十一月刻。一九一六年在河南洛阳东北后营村出土。53×27cm。隷书。阳刻十五行,行十九字;阴刻六行,行十字。有隷书额三行九字“晋故沛国相张君之碑”。名曰碑,实是墓誌。一九一九年..

草隷砖三种(书法)

草隷砖三种(书法):【简介】: 晋砖刻。a.搨本34.7×15.3cm。二字“百廿”;b.搨本27×13.3cm。三字“独良良”;c.搨本31.7×15.6cm。字二行,“咸宁五年(280)闰月十八日……”。前二砖当与此同时製作。现藏中国历史博物馆。刊..

济白帖(书法)

文武帖(书法)

文武帖(书法):【简介】: 传吴皇象书。此爲《淳化阁帖》刻本。纵25.5cm。章草。六行二十五字。刊于日本《书道全集》(三)。【赏析】: 章草谓之隷草,乃隷之草书。可以推想,隷草是先于楷、行的。于此《文武帖》可见其已粗具..

裴祗墓誌(书法)

裴祗墓誌(书法):【简介】: 西晋元康三年(293)刻。1936年(?)河南洛阳出土。洛阳博物馆藏。搨本38×38cm。原石爲靑石。43×20cm,厚4cm。志阳六行,各十二字,阴四行。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二)。 【赏析】: 作爲适应急速..

月仪帖(书法)

月仪帖(书法):【简介】: 传晋索靖书。章草,凡十一章。此爲《邻苏园法帖》搨本。竪32cm。月仪爲书信文例,按月分十二章。此件缺四至六月。计十八页。刊于日本《书道全集》(三)。日本东京书道博物院藏有唐人眞迹的相同的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