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石神君碑(书法)

白石神君碑(书法):

【简介】:

东汉光和六年(183)立。碑原在河北元氏苏庄本庙。后移县学。据淸王昶《金石萃编》记:“碑高五尺四寸五分,广三尺三寸。”隷书。碑阳十六行,行三十五字;碑阴三列,上列四行,中列十二行,下列十一行。额阳文篆书一行五字“白石神君碑”。淸初搨本十一行“太淸”之“淸”字未损。上海艺苑眞赏社有影印本。《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编(1)收入。

【集评】:

宋洪适《隷释》:“此碑虽布置整齐,略无纤毫汉字气骨,全与魏晋间碑相若,虽有光和纪年,或后人用旧文再刻者尔。”淸翁方纲《两汉金石记》:“是碑书法专主方整,在汉隷中最爲洁齐者,然风骨遒劲,似犹在《校官碑》隷法之上,不得以其近似六朝、唐人而槪疑之。”淸李葆恂《三邕翠墨簃题跋》:“至爲浑朴,有疑爲后人重刻者,非也。”淸钱大昕《潜研堂金石文字跋尾》:“观其字体方整,已开黄初之先。汉隷遒逸之格,至此小变。然慕容僭僞,讵能爲此,况字体亦绝不类,要爲汉刻无疑矣。”康有爲《广艺舟双楫》评其书风爲:“凝整”,“方笔也”。杨守敬《平碑记》:“此碑在汉隷中诚爲最下,然亦安知非魏晋滥觞,且今所存魏晋分书,亦皆风骨稜峋,尙未庸俗至此。大抵书手有工拙,镌刻有高下,石质有佳恶,未可一槪论也。”

【赏析】:

看惯了扁方的汉隷,再来欣赏《白石神君碑》,我们不得不钦佩书写者敢于冲破陈规旧习的胆识,在隷书的天地裏别开一种新面。

汉隷大多扁方,行距密而字距疏,纵长的波挑横向连辍,给人以强烈的动感,而这扁方的横势无疑起了关键作用。《白石神君碑》长方、正方的字形,虽然减弱了横势波动的媚姿,却增强了方整森严的威武之力。

《白石神君碑》的方整,不但体现在字形上,而且还体现在笔形上。落笔有方折、转笔有方折,甚至波挑也有方折。对于这种碑上的方折之迹,常被人视爲刀刻之痕。这当然也不可全部否定,落刀着石,毕竟不是落笔入纸,难免留下刀锋之尖刻,石裂方锐之形。但细读碑文,也不乏圆转之笔,如:“经”、“急”、“礼”、“祈”、“或”的波挑,说明刻石者还是很尊重书写者的本来面貌的。

波挑是隷书笔画中的主笔。该碑波挑变化多端,或短促方挑,或纵长圆挑,或肥重厚挑,或婉转轻挑,或平直微挑,或圆曲鈎挑。这样衆多的无定式的波挑,在汉隷中是不多见的。该碑笔画中还有一个特点,就是掠笔常带出锋,如“闻”、“报”、“有”等字。所以说《白石神君碑》在求变的体貌中显现了书写者的主体创新精神。

为您推荐

孟孝琚碑(书法)

孟孝琚碑(书法):【简介】: 也称《孟琁残碑》、《孟广宗碑》。无年月。淸光緖二十七年(1888)九月在云南昭通白泥井出土,十一月移置凤池书院。爲云南唯一之汉碑。碑高140×100cm。隷书。十五行,行二十一字。共有二百六十字..

丸都山毌丘俭纪功刻石(书法)

丸都山毌丘俭纪功刻石(书法):【简介】: 也称《高句丽刻石》。三国魏正始三年(242)刻。淸光緖三十二年(1906)邑令吴光国得于吉林集安县西北板石岭。石裂爲二。今只存左上方一角。隷书。残存七行,行三至八字不等。共四十七..

贺捷表(书法)

贺捷表(书法):【简介】: 亦称《戎路帖》。《贺克捷表》。魏·锺繇书于建安二十四年(219)闰月九日。此表有大小二本。此爲日本藏《郁冈斋帖》搨本,246×27.2cm。小楷十三行。另有《淳化秘阁续帖》、《玉烟堂》诸刻。上海..

朱君长题字(书法)

孔褒碑(书法)

孔褒碑(书法):【简介】: 全称《汉豫州从事孔褒碑》。无年月。雍正三年(1725)在曲阜东周公庙出土。今在山东曲阜孔庙。残缺。据淸王昶《金石萃编》记:“碑高九尺八寸,广二尺七寸。”隷书。存十四行,行三十字。共存百五十余..

昭觉石阙(书法)

昭觉石阙(书法):【简介】: 一九八三年二月出土于四川省昭觉县四开区好穀鄕。东汉光和四年(181)刻。隷书。十二行,正面九行,侧面三行,计约四百字。石后来被回塡掉。文物出版社即发行之《中国汉阙》收入。 【赏析】: 汉代石..

荐季直表(书法)

荐季直表(书法):【简介】: 又称《荐关内侯季直表》,传魏锺繇书。末行署:“景初二年(221)八月司徒东武侯臣锺繇表”。小楷。刻帖有二:此作十九行,爲《眞赏斋帖》本,25.7×13.7cm。另作十三行。眞迹递藏宋薛绍彭、元陆行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