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延明妃冯氏墓誌(书法)

元延明妃冯氏墓誌(书法):

【简介】:

全称《魏故使持节侍中太保特进都督雍华岐三州诸军事大将军雍州刺史安丰王冯氏墓铭》。亦称《安丰王妃冯氏墓誌》。东魏武定六年(548)十月刻。隷书。二十二行,行二十一字。67×68.5cm。河北磁县出土。曾归安阳金石保管所。赵万里辑入《汉魏南北朝墓誌集释》。

【赏析】:

隷书铭石,极盛于东汉。自曹魏禁碑,乃有墓誌。在晋墓誌中,多数仍以隷书铭石,而北魏墓誌中的隷书则爲凤毛麟角。《元延明妃冯氏墓誌》所记冯氏是皇后之妺,安丰王元延明之妃,地位极高,大槪隷书铭石在北魏已经不是一般人所能使用的了。

隷书发展到晋朝,体势已由扁方变爲正方或长方,正方者如《孔羡碑》,长方者如《贾充妻郭槐柩铭》,在《元延明妃冯氏墓誌》上我们可以窥见北魏时期隷书的风貌:体势承晋隷,仍爲方形,无左右开张之飘逸,有端庄稳重之典丽笔画瘦劲,隷书的蚕头燕尾虽有,但颇自然,无大起大落之笔;如“三”、“王”、“士”、“十”等字的长横,多呈平势。和晋代隷书比较,北魏墓誌上的隷书尤具时代特色:用笔多近楷书,尤其是短横的起笔、撇的起笔、收笔多数都是楷书的笔法了。由于结体方整,所以墓誌章法也已一变汉隷的纵疏横密,而爲字距、行距相等,显得疏朗匀凈,呈现出一种淸新的气氛。

为您推荐

王盖周一百卅四人造像(书法)

王盖周一百卅四人造像(书法):【简介】: 东魏武定五年(547)七月刻。正书。记八行,行八字。后题名二列,上列存十四行,下列存十六行。背题名二列,上列十八行,下列一行。像旁另有题名一行。《中国书法大辞典》着录。 【赏析】:..

报德玉像七佛颂碑(书法)

报德玉像七佛颂碑(书法):【简介】: 亦称《洛州报德寺造像碑》、《七佛颂》。东魏武定三年(545)四月立。隷书。十九行,行三十字。额阳文篆书三行,九字:“魏报德玉像七佛颂碑”。两侧皆题名。石断爲三段。此碑前面刻像,后面刻..

李洪演造像记(书法)

李洪演造像记(书法):【简介】: 全称《邑子李洪演造像颂》。东魏武定二年(544)三月刻。正书。二十四行,行九字。右题名一行,左题名三行。21.6×78.2cm。旧在河南穫嘉县南三十里法云寺。 【赏析】: 此记也是魏碑中较爲成熟..

贤愚经卷第二(书法)

张保洛刘袭薛光炽等造像记(书法)

张保洛刘袭薛光炽等造像记(书法):【简介】: 东魏武定七年(549)十二月刻。正书。十二行,行七字。淸王昶《金石萃编》载:“宽一尺四寸。”四面刻。张廷济云旧在沧州,汾阳田几携石至京师。曾归山西张鹗拳。《中国书法大辞典》..

道深昙愍等造像记(书法)

道深昙愍等造像记(书法):【简介】: 全称《像主道深昙愍道俗四人等造弥勒像》。东魏武定六年(548)五月刻。正书。二十七字。曾归长白端方。《中国书法大辞典》着录。【赏析】: 有些造像之作,大槪不是先书字于石再行雕刻,而..

王双虎等造像记(书法)

王双虎等造像记(书法):【简介】: 东魏武定二年(544)十二月刻。正书。记七行,行十三字。题名六列。在山东东阿。《中国书法大辞典》着录。 【赏析】: 与后世的丰碑巨碣不同,造像记之作多出石匠人之手。其作者一般并无多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