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师曾(书法)

陈师曾(书法):

陈师曾(1876—1923)的印章,集吴昌硕印章自然、质朴之大成,其不经意处,时而比吴昌硕印章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的“槐堂”,刀痕较细,看上去似乎有些草率。“堂”的“冖”,在左下方印边处补了一刀,显得满不在乎,而“堂”的上部“”,又只写成“八”。其实此印貌似草草,实则别具匠心。首先,“槐堂”的基调,就是自然趋刀,随遇而安的。因此,“堂”的“冖”

左下脚没刻到位,随即又补上一刀,是很自然的事。然而此刀的目的并非仅仅如此。试想,如果不补这一刀,那么整个印章就会显得左轻右重,站不平稳。而补上一刀,旣可调节整个印章的虚实,又能使印章显得天眞可喜。自然,“堂”字上边的“八”,也比规规矩矩地刻成“”得体得多。因爲这两点“八”,可使全印谐和一致,又不失天趣。陈师曾的另一方印,“陈衡愙印”,与“槐堂”相似,也是貌似潦草,实则不然。如果留心观察,不难看出,“陈”、“衡”、“愙”三字全有与印边相通之处。看上去似乎刻刀有失误,但是“印”字却完整无损,这就是此印的关键之处。如果“印”也同印边相穿,恐怕此印眞会降爲草莽之作。而这样刻,则使此印有一种无拘无束,兴致所趋,功到自成之感。治印苍莽老辣,是陈师曾篆刻的又一特点。“芷兰之室”,是一方以刀法苍劲、高古而着称的印章。此印在书法和章法上都没有过多的巧饰,而经陈师曾这样一刻,全印即凝重浑厚,气势庞然。“越只靑山吴唯芳草”,是陈师曾的又一方力作。此印是一方多字印,对于一个治印者来说,多字印不大容易体现个人风格,也不易刻出好效果。而陈师曾的这方印,在整体风格上,的确显出大手笔,苍茫遒劲,才气横溢。

“在山亭”,是陈师曾的一方朱文印,陈师曾朱文印的特点是,大块大块地借边,使印边与印文的一部分重合,从而达到一种使印文“尽收眼底”的感觉,造成一种强烈的视觉效果。“在山亭”中的“山”的右边和“亭”的左边都代替了印边的一部分。这样布局,不仅可以使印章有一种和谐美,还可以减少印面上的不必要的重複线,起到删繁就简的作用。齐白石的朱文印,受陈师曾这方面的影响很大。

陈师曾,用他短暂的一生,创造了许多艺术瑰宝。实爲吴昌硕称赞的那样:“朽者不朽”。

为您推荐

僧璨砖塔记(书法)

僧璨砖塔记(书法):【简介】: 唐·无作者姓氏。大业四年(608)立。纸本。眞书。凡六行,共三十字,每行字数相等。高25cm。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刊于日本《中国书道全集》(三)。 。【赏析】: 《僧璨砖塔记》也可以称爲“三绝..

谢谔(书法)

谢谔(书法):【小传】: 宋徽宗宣和三年—宋光宗绍熙五年(1121—1194)。字昌国,名其燕坐爲艮斋,人称艮斋先生。临江军新喩(今江西新喩)人。绍兴二十七年进士。选行县事,改吉州录事参军,迁侍御史,擢谏议大夫兼侍讲。光宗时除御..

赵之谦(书法)

赵之谦(书法):赵之谦(1829—1884),艺术天分极高,诗、书、画、印在其时均出类拔萃,独树一帜,是一位不愿傍人门户的大艺术家。他的篆、隷、行草冠绝一时,爲碑派的代表人物;花卉爲晚淸大写意一派之开山;篆刻则于西泠八家及皖宗吴..

赵古泥(书法)

张大千(书法)

张大千(书法):张大千(1899一1983)篆刻始自二十岁左右,初仿汉印,后受浙派影响,间作草隷印。最后以犀利行刀,刻得非常挺拔有力。然旅居国外后,所作书画较多,刻印仅偶然爲之,作品寥寥。他历年所製各印,钤有底本,名《大千印留》,印有..

唐玄宗鹡鸰颂跋(书法)

唐玄宗鹡鸰颂跋(书法):【简介】: 宋·卞书。纸本。行书。跋语一则。凡二十行,每行字数不一,共一百二十七字。竪24.8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宣和书谱》、《石渠宝笈三编》等着录。刊于台湾《故宫历代法书全集》(二)。。..

徐三庚(书法)

徐三庚(书法):徐三庚(1826—1890),初受浙派影响,曾对陈鸿寿、赵之琛的印作下过很深的功夫,白文印“嘉兴徐荣宙近泉”一印,即以典型的浙派切刀法刻成,章法亦是浙派的程氏规範,将之置之浙派大师印中,恐怕是很难辨别的其后他转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