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大年(书法)

童大年(书法):

童大年(1871—1955),在目下篆刻界中知者不多,但他当年却是铁笔威赫,不可一世。吴隐辑《现代篆刻集》广选当代印家名品,一般每位一页,独童大年则专佔一册,可见其爲世所重之一斑。

童大年爲西冷印社早期宿耆,与西泠诸子并肩。他的最大特点是印兼衆长,风格不囿于一家。在存世印作中,有纯仿汉印、古玺者,有取法赵撝叔、丁敬身者,也有粗刀纵横冲突不事修琢天趣盎然者!而其成就最高者爲仿古小玺一路风格。线条沉稳,笔势饶有古趣,如“硻硻小人”印即是。在民初黄牧甫、吴昌硕诸大家风靡一时之间,他在三代吉金中独拈出小玺格式加以探求,显见得也是不甘寂寞之辈。

童大年的广收兼蓄曾得到当时名流吴昌硕、陈伏庐、邵裴子的称誉,在民初印坛上他这一手的确称得上是绝招。但也正因如此,除了小玺一路他较有建树之外,其他各路风格他也只能是略得形貌。如他的粗笔冲刀印不免显传,朱文印又略有尖峭,至于仿吴昌硕印风的作品如“心安““大年长寿”,也时时见出生拙局促的一面来。取法的广泛当然爲他带来好处:眼界开阔,思维敏捷,对形式有较强的把握能力。但仅仅停留在这一阶段,不抓住某一风格深入发掘,建立个人风格必然是还稍欠火候。童大年的天资极高,惜乎功亏一篑,自然也使人感叹不已。

童大年与邵裴子论交数十年,他爲邵裴子刻製名印十余方,在重複的篆书文字规定下,他费尽苦心,以古玺朱文,古玺白文,赵之谦一路朱文,大篆白文等交替爲之,把邵裴子这组名印加以排列对比,最可以见出童大年的匠心独运与灵活机巧。篆刻家治印如果仅爲实用,以一种风格吃到底当然也未尝不可;明淸以来大部份印家即是这样过来的。但如果能视每一印面的形式表现爲独立内容,通过篆刻技巧与意境向人们传达不同的艺术感受;那么作爲篆刻美的独特性,应该是发挥淋漓尽致的。董大年在形式处理上没有沿袭老一代印家的旣有习俗,着力在同样的文字(同样的结构造型)中表达出不同的艺术趣味,这是一种有历史意义的审美趋向。这种趋向秦汉人没有、明淸人也没有,只有在经过了高峰期,又逢艺术观念震蕩、方兴未艾的民国初年才会有。即此而言,童大年不失爲一个成功者。

为您推荐

徐三庚(书法)

徐三庚(书法):徐三庚(1826—1890),初受浙派影响,曾对陈鸿寿、赵之琛的印作下过很深的功夫,白文印“嘉兴徐荣宙近泉”一印,即以典型的浙派切刀法刻成,章法亦是浙派的程氏规範,将之置之浙派大师印中,恐怕是很难辨别的其后他转学..

钱瘦铁(书法)

钱瘦铁(书法):钱瘦铁(1896—1967)长于山水、花卉书,有石涛、石溪、靑藤遗意。书法以诏版、石鼓笔意写草篆,沉逸潇洒、面目强烈。隷书深得《石门颂》、《张迁碑》三昧,草书学孙过庭,然拙重凝练之致过之。篆刻得吴昌硕亲授,不..

元礼之墓誌(书法)

元礼之墓誌(书法):【简介】: 全称《魏故安东将军光州刺史元使君墓誌》。北魏永安元年(528)十一月刻。正书。十九行,行十九字。44.3×438cm。一九二六年河南洛阳北陈庄村出土。现藏陕西西安碑林。赵万里辑入《汉魏南北朝..

胡震(书法)

易孺(书法)

易孺(书法):易孺(1874—1941)篆刻初宗黄牧甫,后游历大江南北眼界大爲开阔。一九二一年在北京与金石契友数十人结爲“冰社”,易孺爲社长。 易孺在篆刻方面崇尙变革,他认爲沿袭别人是没有出路的,必须有自己的面目。 他的朱文..

乔大壮(书法)

乔大壮(书法):乔大壮(1892—1948)于篆刻推崇赵之谦、黄牧甫。他自己治印则力追黄牧甫。因他所处的时代商周古器出土日多,乔大壮广事搜集并使其丰富自己印章的艺术内涵。他所作的大篆印章、布局章法重变形,极尽夸张之能事..

丁二仲(书法)

丁二仲(书法):(1869—1935)原名尙庾,成名后在篆刻书画作品上均以字二仲署名,故原名鲜爲人知。浙江绍兴人,久寓南京。父亲曾在河北通州做小官吏,颇通经书文字之学。庚子年八国联军侵华,其父在抗击侵略中以身殉国。他随母南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