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朝官印(书法)

南北朝官印(书法):

南北朝官印传世不多,根据出土实物,和以历史记载官职等文献考证看,当时官印形制逐渐加大,印文字体和刻工多草率是其主要特徵。这与当时战乱频繁有关;另一方面由于时代的发展,纸帛的广泛使用,印章的使用也由“封泥”逐渐向“濡硃”、“钤硃”过渡,是封泥逐渐废止、印色逐渐通行的交替时期。

刘宋官印传世有:

“讨难将军章”,《宋书·百官志》有讨寇、讨虏、讨难、讨夷等杂号将军。

“左积弓百人将”,《宋书·百官志》:“太子左积弩将军十人,魏世至晋江左,左右积弩爲台职领营兵、宋世度东宫无复营矣。”案殆积弩即积弓,百人将爲将军属官。

南齐官印有:

“材官将军章”,《南齐书·百官志》:“尙书令下有材官将军一人,司马一人,属起部亦属领军。”

“平乐护军”,《南齐书·州郡志》:“平乐属湘州始安郡。”北魏官印有:

“高城侯印”,高城魏属瀛州浮阳郡。此印出土于河北景县封魔奴墓。同时出土的还有“冠军将军印”、“怀州刺史印”二方。同墓出封氏墓誌说:“追赠使持节冠军将军,怀州刺使,进爵高城侯。”

“安昌县开国男章”,《魏书·地形志》:“豫州初安郡有安昌县。,,又《官氏志》载:“开国男从第五品。”

北周官印有:

“宣威将军印”、《北周书·梁御传》:“御好学,尔朱天光引爲左右,授宣威将军。”“安北将军章”,《北周书·侯莫陈崇传》:“以战功除建威将军,又除安北将军。”

从以上南北朝官印看,凿印居多,刀锋尙挺拔锐利,但章法、字法多乖误、多笔多点或少画之字常见,证明有的非实用品,而是作爲殉葬所用。

另见南齐官印“永兴郡印”、朱文篆体,印面较大,有5×4.5cm。此印印蜕见于甘肃敦煌石室藏古写《亲阿毗昙心论》残卷末及经卷背,据罗福颐《古玺印槪论》称:“考永兴郡,见于《南齐书·州郡志》:‘宁州永兴郡,隆昌元年(494)置。’永兴由晋至唐均爲县,只有南齐时称郡。”由此可知,官印加大而用朱文钤印,最早见于南齐。用朱文钤印色或印泥盖钤纸帛上,印文更爲淸晰、美观。这对印章艺术的发展有着转折啓迪的划时代的作用。当然由于是印形由小变大、印文从白变朱、使用由泥封变爲濡朱钤印的过渡时期,加之当时製印匠师的书写水平等原因,故其印章的艺术水平还处于转变的不成熟阶段。

为您推荐

宋内府收藏连珠印(书法)

宋内府收藏连珠印(书法):尝见宋徽宗时代内府装卷,常常是钤印满纸,琳琅夺目。特别是手卷形式,在绫天头、前后隔水、本幅和贉尾纸等位置上,内府各印的钤用几乎成爲一种固定的格式。在金碧辉煌的黄绫、黄绢上;鲜红的印色如满天..

隋唐官私印(书法)

隋唐官私印(书法):隋唐官印传世极少。《隋唐以来官印集成》等印谱中见有“广纳戍印”、“观阳县印”两印,皆朱文,印面约5cm见方,印边和印文笔划同粗细。唐代官印有“鷄林道经略使之印”,“归顺州印”、“东安县印”、“涪..

晋代官印(书法)

晋代官印(书法):晋代官印最明显的标识,是当时统治者颁发给兄弟民族的官印,在印文中均冠以“亲晋”或“晋率善”等字,如“亲晋羌王”、“亲晋氐王”或“晋率善倓佰长”、“晋鲜卑归义侯”等。在製作方法上,同三国时一样,除铸..

汉吉语印(书法)

战国官玺(书法)

战国官玺(书法):战国玺是战国时期各国玺印的总称。传世的战国玺可分爲官玺和私玺两大类。统治者任命各级官吏颁发玺印,作爲行政权力的凭证,调迁时缴回。我们现在见到的白文官玺有司徒、大府、计官、相邦等;朱文官玺有司寇..

汉将军印(书法)

汉将军印(书法):将军印在古代印章中是一种风格独特的印章。由于人们习惯把两汉、新莽到魏晋南北朝这段时间的印,泛称爲汉印,将军印也不例外地包括这一阶段。绝大多数将军印的面目,多爲率意之作,这是因爲军情骤变,临时在军中..

战国私玺(书法)

战国私玺(书法):战国私玺比官玺略小,由于不像官玺那样应用于官方场合,故形状也不一致,除方形外,还有长方形、圆形、三角形、菱形及其它不规则形状。其中朱文皆出于铸造,白文则铸造、凿刻者均有。 战国私玺在字形结构的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