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法]永字八法

[书法]永字八法:

以“永”字点画写法为例,说明正楷点画用笔和组织的方法。

其来源一般有如下几说:①崔子玉、钟繇、王羲之说。唐张怀瓘《玉堂禁经·用笔法》云:“八法起于隶字之始,后汉崔子玉历钟、王已下,传授所用八体该于万字。”又云:“大凡笔法,点画八体,备于‘永’字。”又云:“侧(点),不得平其笔。勒(横画),不得卧其笔。弩(亦作‘努’,竖画),不得直。

(原注:直则无力。)趯(钩),须其锋。

(原注:得势而出。

)策(仰横),须背笔。

(原注:仰而策之。)掠(长撇),须笔锋。

(原注:左出而利。)啄(短撇),须卧笔疾罨。磔(捺),须笔。

(原注:战行右出。)”元李溥光《雪庵八法·八法解》亦主此说。云:“历代以下,书者工于笔法之妙。其名世者,如晋之钟繇、王羲之,唐之欧、虞、颜、柳之辈,亦各家有书,所传之秘,惜乎沦没日久,真迹不存,惟羲之‘永’字八法,共《三昧歌》流传在世。”又云:‘‘‘永’字之法有八,曰:侧、勒、努、趯、策、掠、啄、磔。

八法之势又名曰:怪石、玉案、铁柱、蟹爪、虎牙、犀角、鸟啄、金刀。

于中又为二十四法,曰:悬珠、垂珠、龙爪、瓜子、杏仁、梅核、石楯、象简、垂针、象笏、曲尺、飞雁、龙尾、凤翅、狮口、搭勾、宝盖、金锥、悬戈、飞带、戏蝶、蟠龙、吟蛩、游鱼,通前共三十二势,使初学者下手运笔有所依归。

凡习书,必先学‘永’字八法,学且熟,方可学二十四法,于此三十二势,习之既精,方可结构成字。如此,则学有规矩,字有体法。

不然则笔意不精,字亦失乎格度矣。”《书法苑》云:“王逸少工书十五年偏工‘永’字,以其八法之势能通一切。八法谓:侧、勒、弩、趯、策、掠、啄、磔也。”清包世臣《艺舟双楫·述书下》云:“聚字成篇,积画成字,故画有八法。唐韩方明谓八法起于隶字之始,传于崔子玉,历钟、王以至永禅师者,古今学书之机栝也。隶字即今真书。”又云:“以‘永’宇八画而备八势,故用为式。”②僧智永说。

宋陈思《书苑菁华》卷二《永字八法》云:“隋僧智永,发其指趣,授于虞秘监世南,自兹传授遂广彰焉。”③张旭说。

宋朱长文《墨池编》卷三《张旭传永字八法》云:“侧不患平,勒不贵卧。努过直而力败,趯当而势生。

策仰收而暗揭,掠左出以锋轻。啄仓皇而疾罨,磔趞以开撑。”元李溥光《雪庵八法·八法分论》一云上述之内容为柳宗元之《八法颂》。又载有颜鲁公《八法颂》为:“侧蹲鸱而坠石,勒缓纵以藏机。弩弯环而势曲,趯峻快以如锥。策依稀而似勒,掠仿佛以宜肥。

啄腾凌而速进,磔仰趞以迟移。”清冯武《书法正传》载《书法三昧》云:“凡学必有要,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永’字者,众字之纲领也。识乎此,则千万字在矣。”又云:“八法立势,‘永’字精研。”历代关于“永”字八法理论之着作尚多。元马端临《文献通考》所载之唐李阳冰《翰林禁经》八卷,以及唐韩方明《授笔要说》等,均可参阅之。八法详见“侧”、“勒”、“努”、“趯”、“策”、“掠”、“啄”、“磔”各条。

为您推荐

[书法]冲刀

[书法]冲刀:用刀法之一。执刀与切刀法略有不同。以拇指、食指、中指三指全力执定刀杆,使刀杆斜曲卧,与印面形成约30°的角度。以无名指抵住印章边缘,以控制进刀的力量深度和速度,避免失刀。以执刀的三指压刀角入石,然后用力..

[书法]回互留放

[书法]回互留放:指一字中有重撇重捺者,其中有的撇捺须收住,不可并放。隋释智果《心成颂》云:“回互留放:谓字有磔掠重者,若‘爻’字上住下放,‘茶’字上放下住是也,不可并放。”明李淳《大字结构八十四法》云:“减捺:‘燮’、‘..

[书法]半通印

[书法]半通印:印章形式之一种。秦汉官印中,有一类下级官吏之印呈长方形,为正方官印之一半,故名“半通”。《扬子法言·考至》谓:“五两之纶,半通之铜,皆有秩。”纶,指印绶;铜,即指官印。汉仲长统《昌言·损益篇》曰:“身无半通青..

[书法]成语印

[书法]各自成形

[书法]各自成形:指由二或三字合为一字者,不应勉强凑合,要左右映带,上覆下载,相互呼应。但仍须各自成形,所谓“妙在可拆”。欧阳询《三十六法》云:“凡写字欲其合而为一亦好,分而异体也好,由其能各自成形故也。至于疏密大小,长短..

[书法]向背

[书法]向背:向,指字结构之两部分相向者,如“好”、“妙”等。背,指两部分相背者,如“北”、“兆”等。无论“向”或“背”均要各有体势,须相互顾盼呼应,神气贯通。欧阳询《三十六法》云:“向背:字有相向者,有相背者,各有体势,不可..

[书法]回腕法

[书法]回腕法:执笔法之一。清代书法家何绍基用此法。清周星莲《临池管见》云:“回腕法:掌心向内,五指俱平,腕竖锋正,笔画兜裹”。此种执笔法,仅能做到腕肘并起,因为腕一回着,即僵硬不便运动,如此则失去腕的作用,也就无法运腕,很难..